科技领军人才风采 | 陈嘉川:以生物基材料 创新引领绿色造纸革命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人才处、人才中心、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发布时间: 2025-07-30 09:05 文字大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科技领军人才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山东科技”推出“科技领军人才风采”专栏,陆续刊发我省科技领军人才的创新创业典型事迹,今天,让我们走近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教授陈嘉川。

在“双碳”目标引领全球产业变革的今天,陈嘉川的名字已成为中国绿色造纸与生物基材料领域的代名词。作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绿色造纸与资源循环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教授,他深耕制浆造纸科学与技术三十余载,以科技创新破解资源与环境难题,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书写了科技报国的时代篇章。

学术成就:破解行业“卡脖子”难题的开拓者

陈嘉川始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制浆造纸领域的核心痛点。针对我国木材资源短缺、传统工艺污染严重等问题,他带领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构建了制浆造纸酶催化绿色技术体系,创新开发了酶促磨浆、酶助漂白、酶精制纸浆等关键技术。这些技术成功应用于全球首条年产20万吨麦草生物化机浆示范生产线,实现了从“秸秆变废为宝”到“以纸代塑”的跨越式突破,推动造纸行业减少氯漂白剂使用量30%以上,废水处理成本降低50%。相关成果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005年、2006年和2021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2015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23年)等。

在基础研究领域,他系统阐释了生物—化学协同漂白机制,构建的超大规模短流程漂白技术体系被评价为“国际领先水平”,在太阳纸业、华泰纸业等龙头企业推广应用,年均创造经济效益超100亿元。其发表的530余篇高水平论文与100余项专利,为行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成果转化: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创新链

陈嘉川深谙“科研需服务产业”之道。他主导的实验室以“研发应用共同体”模式,联合30余家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示范”全链条创新体系。例如,实验室研发的植物精炼技术不仅用于造纸,还衍生出木糖醇、纤维素膜等高附加值产品,构建了从秸秆到生物基材料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在产业化进程中,他注重国际视野,与美国、芬兰等国的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推动中国生物基材料技术标准走向世界。其团队开发的生物基膜材料等产品,已应用于食品包装、医疗器械等领域,助力“以纸代塑”国家战略落地。

人才培养:打造绿色造纸“黄埔军校”

作为博士生导师和教育部轻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陈嘉川坚持“个性化教育”理念,倡导“因材施教、培育共性”的教学模式。他领衔的绿色造纸团队已培养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泰山学者等省级人才10余人,形成了由16名教授、22名副教授组成的国际化科研团队,博士人员占比100%。

他推动齐鲁工业大学新增轻工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填补山东省该领域空白,并完成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为学科建设注入新动能。其团队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山东省干事创业好团队”,成为行业人才培育的标杆。

精神品格:科技报国初心不改

“不能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要把知识积累奉献给社会。”这是陈嘉川常挂嘴边的话。从攻克非木浆造纸技术壁垒到推动“千吨级生物质催化转化”项目落地,他始终以“钉钉子精神”扎根一线。2024年,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造纸学会蔡伦科技奖。

面对未来,他提出“三个突破”战略:突破传统造纸与生物质精炼技术壁垒、突破非木浆造纸“卡脖子”难题、突破生物基材料高值化应用瓶颈,为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提供“齐鲁方案”。

陈嘉川用三十年的坚守诠释了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山东到世界,他以创新之力重塑造纸行业生态,以育才之心点亮绿色未来。在生物基材料引领全球产业变革的浪潮中,这位“绿色魔术师”正带领团队书写中国智造的新传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