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厅青年干部“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专题大讨论活动(决赛)圆满落幕,10名科技青年代表聚焦“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结合自身工作和经历,谈认识、谈体会、谈打算,并针对当前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有的放矢,提出意见建议,充分彰显了科技系统青年干部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接下来,“山东科技”将陆续展出参赛作品,一起聆听科技青年声音。今日推出第二期《以青春之名 拓外专服务新征程》。
以青春之名 拓外专服务新征程
人才中心 刘雪莲 青春是开拓的号角,更是服务的热忱。当全球智慧与山东发展同频共振,外专服务的新征程正呼唤着青年力量的担当。作为青年干部,我在与外国专家的相遇相知中,深刻体会到这份工作的时代重量与青春价值。 2025年外国专家新春联谊会上,我见到了来自马来西亚的张振汉教授。他说“600年前,郑和五次到访马六甲,带来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如今,他也从马六甲来到中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那历史长河中驶向马六甲的朵朵浪花,化作了他扎根山东的足迹。在这里,张振汉感受到了山东人民的淳朴与热情,也深受儒家文化“以和为贵”的熏陶。学会用合作代替竞争,建立了广泛的全球伙伴关系。当技术与土地相遇,当梦想与时代共振,我明白了,所谓跨越山海,从来不是单向的奔赴,而是双向的成就。这种从“外来者”到“建设者”的转变,正是山东吸引全球优秀海外人才的生动见证。 从古代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张振汉的故事不是个例,过去一年,山东有6名外国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数量全国第一。外国专家活跃在我省各个关键技术领域,从水下焊接技术突破到新一代激光器研发,从农业新品种培育到癌症治疗方案升级,外国专家团队正在成为山东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这些身影背后,是我们今年在全省科技大会强调的“更大力度拓展科技开放合作空间”“打造最优人才发展环境”的信心,是无数个外专项目遴选立项,是政策从起草时的“字字斟酌”到落地后的“枝叶关情”。 因此三年的工作经验与实践,我尝试思考如何助力全省外国专家工作进一步完善。 (一)精准对接,数字化赋能服务提质。除了常规定期举办政策解读会,可依托人社部开发的外籍人才综合服务平台,为外籍人才提供集成、权威的政策解读服务,在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才聚齐鲁海外行等现场,设立咨询专窗。引才方面,整合第三方资源,搭建市场化人才库,同步以“需求池”精准匹配人才,让引才更高效、更灵活。 (二)协同联动,破解政策落地堵点。作为全国首批试点省份,山东早已吹响外国专家便利化服务的冲锋号!制定的《外国人才服务保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就是向世界亮出的诚意名片!联合多部门开辟的出入境、居留、税收等绿色通道,为外国专家的在鲁工作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因此可立足人才中心职能,对内与厅有关处室紧密对接,定期收集免税、惠才卡办理等联合审批业务名单;对外与人社、税务相关职能处室开展支部共建活动,让各部门“握指成拳”,这,就是我们协同作战的决心与担当! (三)增强文化融合,增强人才归属感。从用七国语言传递的新年贺词,到温馨热闹的新春联谊会,再到精彩绝伦的人社部“外国专家山东行”活动,我们用文化搭建起一座绚丽的彩虹桥,向世界展示“好客山东好品山东”的独特魅力!今年,中心更是将人才宣传推向新高度!组织2025年外国专家视频大赛,联合省级融媒体推出外国专家系列宣传节目,把我省科技创新的新思路、新举措,编织成闪耀的故事,讲给世界听!这不仅是文化的交融,更是我们向世界发出的热情邀约! 此刻,我心中激荡着一个炽热的追问:在这场汇聚全球智慧的时代征程中,我们青年干部又能书写怎样的答卷? 答案,藏在成为政策落地“铺路人”的执着里。面对新旧政策衔接的迷雾,应化身“政策灯塔”,提前预判咨询热点,构建常见政策问题库。在数字化浪潮中,主动参与外籍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用“智能问答+人工复核”的创新模式,让政策春风穿透“最后一公里”的阻隔。 答案,镌刻在服务一线“贴心人”的坚守中。打开外国专家服务档案,表格间跃动的不只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每一次经费拨款记录,都是我们跨越时差的守护;每次现场考察,都是我们倾听心声的契机。 答案,闪耀在外专精神“代言人”的情怀里。外国专家们攻克的每一项技术难题,都化作我们汇报政务信息、建言献策的底气;每一次国际合作的硕果,都成为政策创新的养分。而每一份密级文件,承载的是沉甸甸的信任,应当像守护生命般珍重。 服务外国专家,是穿越国界的深情相拥,是跨越文化的灵魂对话,更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当无数青年干部的星光汇聚,必将照亮山东建设国际人才高地的璀璨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