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闻联播:打破人才评价壁垒 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山东新闻联播 发布时间: 2025-05-09 20:21 文字大小:

点击播放视频

受制于评价指标等硬性标准,许多人才虽然在某一领域有建树,但难以进入相应岗位发挥作用。山东打破人才评价“唯学历、唯论文”壁垒,在全国率先开展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向一线下放评价自主权,因才定岗,促进成果转化。

黄义钢原是青岛一家科技企业的技术人员,负责橡胶轮胎材料的设计开发。去年他通过青岛科技大学的人才招聘政策,以硕士学历直聘教授,不到一年时间就在学校的技术支持下,解决了当时在企业面临的难题。

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省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黄义钢:做自密封,原来在企业想做这个事就只能委托外面,然后带着问题导向,所以加入学校,科研上比较多,可以深入地解答我这些存在的疑问,开发满足用户市场需求的这些产品。

自密封是橡胶材料破损自修复的技术,需要多专业支撑。而最开始,黄义钢的高校科研梦并不容易实现,按照原先的人才引进政策,教育科研岗位必须是博士学位,并且对竞聘者的奖项、论文、专利等都有硬性要求,可企业技术人员主要面向单一产品开发,评奖和科研机会少,连竞聘的基本门槛都摸不到。

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省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黄义钢:所以说我觉得进学校应该是当时遥不可及的梦想。

人才难进来的同时,学校的科研成果也难走出去。青科大汪传生教授团队掌握橡胶材料自密封技术,但由于缺少像黄义钢这样的应用开发人才,成果又难以转化落地。

青岛科技大学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汪传生:最后能不能转化一个产品,除了技术先进要考核以外,还要考核它的适应性,它的价值,所以我们就需要跟工程实践能力特别强的,在企业待过的,跟我们轮胎橡胶行业密切性很大的工程技术人才相结合。

转机出现在去年1月,山东承担全国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下大力气破除人才在聘用、考核、晋升等环节存在的唯论文、唯奖项、唯学历等硬性标准,同时把青岛科技大学等20家单位纳入省级试点,向科研一线下放评价权,探索建立灵活开放的新标准,让英雄有用武之地的同时,也推动了成果落地转化。

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杨天梅:通过下放高层次人才引进自主权,设立应用型人才职称晋升专属通道,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单列管理,创新横向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等一系列集成式改革举措,加快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多元人才评价体系。

有了评价自主权,汪传生团队迅速制定了新的考评方案,把成果转化需求、团队核心成员、产业领域同行专家作为人才评价的核心维度,一事一议、集体论证、灵活精准选才用才,黄义钢也重新进入了团队关注的视野。

青岛科技大学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梁辉:我们就跟黄老师进行沟通,签订目标责任书,黄老师虽然不是博士,但是他成果转化做得相当好,所以说我们就从成果转化这个角度将他进行引进,然后制定考核目标的时候就从成果转化的角度来做。

不仅是人才引进,黄义钢入职后,学校又为他量身定制了考核指标,完成成果转化目标收益后,无需再考核奖项、专利、论文,让专业的人做专业事。结合在企业积攒的经验,黄义钢已累计转化橡胶自密封等技术成果,价值近千万元。仅去年一年山东借助评价改革,让124名领军人才走上重要科研岗位,产生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祝恩元:会同有关部门统筹推动20家试点单位,坚持“谁使用谁评价,干什么评什么”,针对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社会公益研究类等不同类型的科研人才特点,探索多元的评价方式,最大程度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