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领军人才风采 | 冯世庆:攻克脊髓损伤难题,领航神经修复新时代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人才处、人才中心、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发布时间: 2025-05-20 08:44 文字大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科技领军人才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山东科技”推出“科技领军人才风采”专栏,陆续刊发我省科技领军人才的创新创业典型事迹,今天,让我们走近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院长冯世庆。

冯世庆,我国著名的神经修复领域专家,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院长,国家脊髓损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第十届国际神经修复学会(IANR)主席,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委会主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要努力用知识服务社会,做有家国情怀的大医生。”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院长冯世庆荣获202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工程院第十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他时常这样教导团队研究生。

理论奠基者:

破解脊髓损伤修复的世界难题

脊髓损伤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全球约500万患者深陷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丧失的困境。冯世庆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脊髓损伤微环境失衡理论”,首次从基因、转录、蛋白质、表观遗传与代谢等多组学系统揭示了脊髓损伤后微环境中的复杂病理机制。通过构建全球首个脊髓损伤微环境分子病理数据库,团队筛选出关键修复靶点并研发新药物与新策略,首次建立脊髓损伤后髓内靶向-鞘内序贯细胞移植技术体系,相关成果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推动我国脊髓损伤治疗标准跻身国际前列。

技术革新者:

打造智能诊疗“中国方案”

面对老龄化社会脊柱退变疾病高发的挑战,冯世庆团队自主研发脊柱脊髓疾病诊疗康复临床决策系统(GPTSP),实现从诊断到康复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更令人瞩目的是,其团队首创的“器械摆渡智能机器人”与“智能微型脊柱手术机器人”,通过一体化闭环操作,使手术时间缩短33%、出血量减少44%,为高龄患者开辟了安全微创的新路径。这些技术不仅获得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更让中国脊柱外科在国际舞台掌握话语权。

学科引领者:

构建“医工融合”创新生态

作为第十届国际神经修复学会主席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冯世庆以“大医学”视野推动多学科交叉。他主持建立我国首个脊髓损伤流行病学调查体系,揭示我国疾病特征;牵头制定国际指南1部、国内指南5部,国际标准1项,形成覆盖诊断、治疗、康复的规范化诊疗体系。同时,他整合医—研—企资源,搭建国家级脊髓损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带领山东大学骨科跻身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成为全国神经修复领域的标杆。

育人拓荒者:

传承“立德树人”医者初心

“成才先成人”是冯世庆坚守的教育理念。从汶川地震中带伤坚守救灾一线,到新冠疫情高峰时创新“模块化”防控体系,他以身作则诠释医者担当,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其导学团队更获评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同时,他大力推进ECART-FPTAL双引擎驱动“五阶递进式”新医科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培养博硕士100余名,其中7人获国际神经修复领域最高奖Raiseman青年科学家奖,2人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生项目资助,指导学生蝉联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总决赛基础临床赛道实验设计组金奖。

未来探索者:

攀登神经再生科学高峰

如今,冯世庆正带领团队在工程化外泌体靶向治疗与脊髓类器官修复技术等前沿领域加速突破。他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已完成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并取得良好疗效,为神经修复与再生带来曙光。

冯世庆用毕生践行“以科技创新守护生命尊严”的誓言。他的故事,是山东科技人才勇攀高峰的缩影,更是中国医学迈向世界一流的铿锵足音。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