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科技领军人才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山东科技”推出“科技领军人才风采”专栏,陆续刊发我省科技领军人才的创新创业典型事迹,今天,让我们走近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刘建亚。
“聚焦大问题,要有甘坐‘冷板凳’的耐心”,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刘建亚一直以这种潜心治学的耐心,在解析数论领域探索“求解”。40年来,他不仅以卓越的科研成果赢得世界赞誉,更以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与立德树人的教育情怀,为中国数学事业注入蓬勃生机。 师承名家,扎根数论:从“冷板凳”到国际舞台 刘建亚的学术之路始于山东大学,师承中国数论学派奠基人之一潘承洞院士。上世纪60年代,潘承洞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取得里程碑式突破。潘先生“聚焦大问题、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深深影响了刘建亚。攻读博士期间,他选择挑战“小区间非线性素数分布”这一困扰学界近60年的难题。为攻克难关,他研读俄语文献,夜以继日钻研,最终在1994年取得突破性成果,导师潘承洞评价道:“这个问题很难,我跟陈景润年轻的时候都没做出来”。这份对难题的执着,成为他科研生涯的底色。 勇闯“无人区”:开创数论研究新范式 博士毕业后,刘建亚并未止步于传统领域。他敏锐洞察国际数论发展趋势,将现代数学工具与传统问题结合,开辟全新路径。1998年,他提出了一个排除兰道-西格尔零点影响的新方法,深化华罗庚五素数平方和定理;2001年,独辟蹊径,提出“将自守形式与L函数用于素数分布”的前瞻性方向,并在2014年凭此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成为继陈景润、王元、潘承洞之后,中国解析数论领域的又一标杆。 他的系列工作突破了高维高次哥德巴赫问题(Birch-Goldbach),证明高次方程组存在无穷多素数解,被国际同行誉为“第一个突破”“重要突破”。 更令人瞩目的是,他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黎曼假设与素数分布”项目,直面数学界的“珠穆朗玛峰”,推动中国基础数学走向世界前沿。2023年,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立德树人:传承学派薪火,培育国际英才 刘建亚深知,学术的传承比个人的成就更为重要。他秉承潘承洞“根植传统、面向国际”的理念,重构山东大学数论课程体系,既夯实经典解析数论基础,又引入自守形式、L函数等现代工具。他培养的弟子中,6人成长为国家级人才:首位博士生吕广世在“高阶自守形式与素数分布”领域成果斐然;学生林永晓突破有限域上黎曼假设屏障,成长为国家级青年人才;90后新秀黄炳荣斩获中国首届“陈景润奖”,延续学派荣光。 为拓宽学生视野,他力荐弟子赴国际顶尖机构深造,并与沃尔夫奖、邵逸夫奖得主彼得·萨纳克等学者建立深度合作。萨纳克评价:“中国,尤其是山东大学,一直是经典解析数论的绝对领导者,以刘建亚为代表的新一代,正推动着数论的进步。” 家国情怀:以中国智慧闪耀世界舞台 从青丝到白发,刘建亚始终心怀“让中国数论熠熠生辉”的使命。他带领的山东大学数论团队,被列为教育部和科技部双重点创新团队;其研究成果被菲尔兹奖得主Bourgain、Maynard、陶哲轩和Venkatesh等国际顶尖学者引用和推广,被誉为“引发领域研究热潮”。2024年,他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这是继陈景润与王元、潘承洞后,中国解析数论时隔30年再度获此殊荣。 在山东大学校园内,潘承洞的铜像静静矗立。刘建亚常驻足于此,思考如何将“潜心治学、祛除浮躁”的精神代代相传。他说:“中国学者当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为世界贡献更多原创成果。” 刘建亚用四十年光阴诠释了科学家的坚守与担当——以破解“大问题”为志业,以提携后学为己任,以中国智慧攀登数学之巅。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位科技领军人才的奋斗史诗,更是一曲中国基础研究薪火相传、自立自强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