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凡,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潜心海洋科学研究30多年,主要从事海洋环流动力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重大科研项目,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荣誉。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在山东考察时讲话指出:要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对正在复兴的中国来讲,海洋是一个增长极。反观历史,西方对中国的入侵也是从海上而来,所以海洋也是一个安全阀。”海洋所所长王凡说,为国家海洋战略提供支撑服务,必然要强大海洋科技。
勇立潮头,支撑海洋强国建设
一个螺壳听得见整个大海的声音,一个战略承载着整个民族的期望。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提“建设海洋强国”,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确定了战略目标。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目标。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海洋事业发展,高屋建瓴,把建设海洋强国融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之中,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1995年,王凡从中国海洋大学博士毕业后,师从著名物理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敦欣从事博士后研究,从此结缘大洋环流,致力于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的海洋环流动力学研究。王凡永远忘不了2010年的那一天,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他们第一套成功布放的深海潜标发回了第一串数据,让多年“望洋兴叹”的中国科学家拥有了自己的西太平洋连续观测数据。王凡研究大洋环流30多年,但其中的十几年时间处于“要经费没经费、要数据没数据、要出海出不去的‘三难’状态”。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对西太平洋的研究。他坚信,西太平洋不仅是影响我国气候的关键海域,更是我国走向深海大洋的出口,战略意义十分重要。
技术攻关,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2009年,胡敦欣牵头申报的一个西太平洋重大基金项目立项。王凡作为该项目的课题负责人,先后组织了10多次方案论证、无数次测试演练,终于在2010年成功布放了6000米深海潜标,这是我国成功布放的首套大洋潜标。之后,经过数年技术攻关克服了诸多难点,2016年实现了潜标数据的实时回传,将深海大洋的观测数据由“定期回放”变成了“现场直播”。
目前,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已有包括20余套深海潜标、2套大型浮标在内的千余件观测设备,已经稳定获取连续10年的观测数据,不断刷新我国深海观测网获取数据的最长时间纪录,突破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到中深层环流结构和多尺度变异的科学认知。这些研究成果,初步奠定了我国在西太平洋海洋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领跑地位。
以海为媒,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科研攻关要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这是我们多年来投身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建设和调查研究的重要原因。”在王凡看来,西太平洋毗邻我国,是我国从近海挺进大洋的必经之路。西太平洋具有全球最大的暖水体——西太平洋暖池,存在强劲的热带对流和海气相互作用,对调节我国乃至全球气候具有重要作用。
西太平洋还具有非常丰富的陆源物质输入、极高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大规模的板块俯冲、全球最深的海沟和完整的沟—弧—盆火山体系,以及异常活跃的海底热液和冷泉活动等。王凡表示,西太平洋不仅对我国经济生产生活和国家安全保障至关重要,也是开展地球系统科学和相关资源环境研究的理想选区。
据介绍,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获取的连续和实时数据,为我国科学家研究西太平洋环流的三维结构、暖池变异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了宝贵资料,为我国的气候预报和环境保障业务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