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记者问 | 山东将建成120家以上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山东发布 发布时间: 2025-11-12 17:21 文字大小:

11月12日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山东省科学技术厅主要负责同志等解读《山东省机器人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6—2028年)》等4个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新社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请问,山东在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方面做了哪些系统部署?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

孙海生: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省科技厅坚持将服务产业发展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构建了“2+17”工作体系,加快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其中,“2”指的是,去年以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印发的科技创新引领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2个指导性文件;“17”指的是,科技厅会同相关部门印发的人工智能、工业母机、低空经济等17个重点产业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在推进落实过程中,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夯实深度融合基础。让科技攻关更精准。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完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项目凝练机制,强化厅市联动、部门协同,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全球运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发射升空,世界在建工程最大直径盾构机“山河号”下线,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出港运行,催化裂解制烯烃技术降低原油消耗70%,“十四五”以来已获批1类新药9个、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让平台支撑更有力。强化绩效评价、动态调整,提升创新平台效能。平台布局阶段突出产业“契合度”,17个重点产业领域的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数量,超过山东平台总数的70%,重大创新平台与产业发展结合更加紧密。平台建设阶段突出“显示度”,支持平台精准对接重点产业创新需求,组织开展前瞻性、原创性、集成性科研攻关,努力催生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让人才评价更科学。坚持“谁用谁评价、干什么评什么”,探索“小同行”评价、代表作评价、产业贡献评价、社会认可度评价,选择了20家单位开展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目前全省17个重点产业的住鲁两院院士和海外学术机构院士达到82人,占全省总数的一半,泰山人才达到1334人,占全省科技领域泰山人才总数的85%。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抓牢融合发展关键。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今年重大科技攻关指南建议75%来自企业,90%以上的省重大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承担,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88.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8个百分点。建强“科融信”综合服务平台,助力1900余家企业获“无担保、无抵押”融资超103亿元,有效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目前,全省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5万家、居全国第三;高新技术企业3.5万家、居全国第四。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业比重达到55.31%。较去年提高1.99个百分点,超出“十四五”规划目标5.31个百分点。三是强化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畅通融合发展路径。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出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16条“硬措施”,指导22家试点高校院所在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赋权改革、“先使用后付费”等方面先行先试,持续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布局建设6家省级概念验证中心、40家中试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山东科技大市场,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已促成科技成果交易近1600项,成交额突破15亿元。

山东科技报记者:本次发布了机器人、现代食品、轻工纺织、现代冶金4个行动计划,请介绍一下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4个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梁恺龙:未来三年,省科技厅将围绕4个行动计划,强化创新要素供给,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推动机器人、现代食品、轻工纺织、现代冶金等4个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强化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支撑,充分发挥工业智能制造等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导向作用,在机器人领域开展仿生设计、混合驱动等前沿交叉技术研究;在现代食品、轻工纺织、现代冶金领域开展细胞培育肉、柔性传感纤维、高端海绵钛等前沿技术研发。每年实施一批省级科技创新项目,精准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在机器人领域加快突破高精度传感器、先进伺服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聚焦食品、轻工纺织、冶金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需求,强化工艺迭代、装备制造等关键技术供给。鼓励链主企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其承担国家、省级重大创新项目,突破制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发挥科技奖励激励作用,完善轻工纺织等产业分类选评机制,培育一批“山东好成果”。二是建强重大创新平台。高水平建设机器人、现代食品、轻工纺织、现代冶金领域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120家以上,全面提升创新平台产业支撑能力。建好人形机器人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平台,支持机器人领域优势单位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充分发挥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技术成型高端装备与先进技术、绿色造纸与资源循环利用等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作用,加快发挥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等省实验室作用,支持创新平台围绕产业需求开展持续性科研攻关,推动新产品新技术加速迭代。三是加快成果转化落地。依托山东科技大市场,完善机器人、现代食品、轻工纺织、现代冶金领域专员服务项目机制,构建“需求挖掘+成果梳理+技术交易+要素赋能”服务体系,常态化组织科技成果路演和对接活动,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服务。加紧布局建设一批中试基地、概念验证中心,支持企业建设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大力推广“鲁科贷”“鲁科担”“鲁科保”“鲁科投”“鲁科融”等科技金融产品,扩大“拨投结合”“先投后股”改革试点,加速高质量科技成果在山东落地生根,让服务机器人、安全营养食品、高端智能纺织品、高性能运动装备等科技成果更好更快赋能人民美好生活。下一步,省科技厅将发挥好省委科技委办公室作用,强化厅市会商、部门协同,共同落实好行动计划各项举措,推动机器人、现代食品、轻工纺织、现代冶金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请问省教育厅如何发挥好高校作用,为4个行动计划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李文生:近年来,省教育厅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着力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精准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结合4个行动计划要求,将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优化学科布局,筑牢产业发展“强支撑”。深入实施一流学科“811”建设项目,支持驻鲁部属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全力推动省属高校冲刺“双一流”,全面增强高等教育对产业创新的支撑力和贡献度。以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定期发布《山东省本科专业鼓励发展清单》《山东省“十强产业”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为高校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供指导。紧密聚焦机器人、现代食品、轻工纺织、现代冶金等4个产业发展需求,动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持续提升学科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二、强化人才引育,激活创新发展“源动能”。紧扣科技创新和标志性产业链需求,统筹政策供给和资源配置,引导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范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效。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新双高”改革试点,实施高技能人才集群培养计划,高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共同体、卓越工程师学院、山东高校新工科联盟等建设,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充分发挥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蓄水池作用,聚焦4个重点产业领域,依托各类人才工程,建立国家级人才潜力人选培育库,切实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强化长周期、高强度、稳定性支持,培养造就更多青年英才,为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三、深化协同创新,打通产业赋能“全链条”。以4个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引导高校充分发挥高能级平台支撑作用,建强跨学科攻关团队,创新研究范式和组织模式,合力攻坚突破一批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加快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完善高校技术转移转化体系。推动高校充分融入“山东科技大市场”,常态化遴选发布“山东高校好成果”。前不久,省教育厅联合省科技厅等部门组织举办山东高校好成果发布活动,山东大学、齐鲁工业大学、滨州医学院、山东科技大学等4所高校集中发布5项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达4.75亿元。深入实施“百校万企万师双进”行动,建强用好全省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举办校企产学研对接活动,推动校企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精准对接、高效落地,更好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