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播放视频
中试基地被称为放大的实验室、缩小的生产线。山东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鼓励企业参与主导中试基地建设,聚集多方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加快科技好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聚丁烯合金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应用于工业耐腐蚀管道等领域,它的研发和生产长期被国外卡脖子。在山东企业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如今这种材料实现了国内量产,前不久获得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山东京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轮值总裁 邹雄:把它从实验室变成一个完整的生产装置,需要好的中试转化的服务,尤其是工艺开发技术,配套装备技术的开发,所以这个其实也是它的难点之一,它是个系统性的多专业的综合性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单点性的突破可以解决的。
系统性攻关,需要多方合作。京博首先找到青岛科技大学,这所高校已经在实验室阶段积累了一定的技术,但再往前走,需要中试转化渠道。于是,双方联合向科技部门申请政策,共建省级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基地,省里支持基地对人才实行“校聘企用”,提高积极性和效率。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 贺爱华:通过重点实验室这个平台,学校给专家们发学术带头人这样的一个聘书,企业这边会有专家费的发放,我们定期进行研讨,高效率地开展一些协作攻关。
经过三年多集智攻关,基地初步掌握了聚丁烯合金的制备原理和工艺参数。于是,双方又打造集多种材料验证和检测于一体的智慧化中试车间,进行验证生产。
黄河三角洲京博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刘振学:通过模块化的组合和调整,不同的材料都能进行使用,在这过程中已经针对不同材料的性质,有了积累的数据库,所以它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自动化计算功能,这些数据库可以对未来我们新研究的材料作为一个坚实的基础。
很快,聚丁烯合金的中试获得成功,制约它规模化生产的一系列技术难题都在中试过程中得到充分论证。为推动好成果加快走向市场,山东以这个中试基地作为试验,通过吸纳资本管理公司入驻,构建科技信贷、科技保险、创投孵化、股权融资等一揽子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山东汇佳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李劲松:帮助中试基地设计了完整的风险投资和收益再分享的机制,然后把部分的投资收益用于新项目的投资,确保中试基地能够有自我造血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现在,聚丁烯合金项目已具备万吨级生产能力,累计销售超14000吨。依托这个中试基地,20多家同行业企业的研发得到支撑,形成技术上下游共建、科技成果共享的正向循环。
威海汉威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文琪:我们主要是做EPP、EPS(塑料泡沫板)以及纸塑这样的一些缓冲材料的。我们经常共享一些技术参数,去帮我们做中试测试,那么对于我们应用端来讲是解决了很大的实验成本。
今年1-7月,山东40家省级中试示范基地共完成中试项目676个,中试合同成交额达5.13亿元,转化科技成果191个,孵化科技企业30家,推动新产品上市105个,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运用。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处长 张延诚:将围绕全省19条标志性产业链需求,有针对性布局一批中试示范基地,实现我省重点产业链中试示范基地全覆盖,更好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