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70000004502438k/2024-00174 | 发布机构: |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
标题: | 对省人大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40641号代表建议《关于面向高等院校增加基础研究扶持力度的建议》的答复意见 | 发文日期: | 2024-06-07 |
对省人大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40641号代表建议《关于面向高等院校增加基础研究扶持力度的建议》的答复意见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基础研究处 发布时间: 2024- 06- 07 11: 09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原达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面向高等院校增加基础研究扶持力度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山东省科技创新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高等院校开展基础研究,全省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一是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2023年,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支出达到89.5亿元。除省自然科学基金外,设立驻鲁部属高校“十四五”服务山东重点建设项目,2023年支持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海洋等领域开展研究,立项经费额度超1亿元。近年,我省产出了首次鉴定到诱发植物再生的原初受伤信号分子、首次揭示粘附类G蛋白偶联受体自激活的机制等一系列原创性成果。
二是搭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目前,全省已建有1家国家实验室、2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9家省实验室、277家省重点实验室,“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逐步完善,为基础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其中,依托高校院所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有11家,省重点实验室有115家。2023年,省科技厅启动了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支持我省高等院校牵头或联合科技型企业共同创建,进一步促进企校联合、科产融通。此外,围绕优势学科在高等院校布局建设了10家省基础科学研究中心,有力助推我省形成高水平的基础研究骨干网络。
三是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基础研究创新生态日益优化。持续开展高校青创团队计划遴选工作,累计遴选青创团队1959个,培养和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科研创新群体。在全国率先对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200位高校、自然指数前100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首次来鲁博士,直接给予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人才来山东高校就业。完善适应基础研究规律的经费管理制度,经费“包干制”范围覆盖95%的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进一步减轻科研人员负担,相关做法走在全国前列。
您在建议中提到了加大科研项目支持力度、面向关键领域制定扶持政策、提高对基础研究重视程度等。下一步,针对您提出的建议,省科技厅将会同省教育厅,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优化省科技计划基础研究支持体系。充分发挥省自然科学基金在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中的“种子基金”和“苗圃”作用,稳定支持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围绕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未来网络等领域,年内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强化对重大基础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的前沿部署。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企业出资设立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协同高等院校提出并解决产业“卡脖子”技术背后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问题。持续实施驻鲁部属高校“十四五”服务山东重点建设项目,力争在若干学科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二是聚焦产业发展“难点”“堵点”开展攻关。支持高校院所面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求,以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基础科学研究中心等为依托,打破学科专业界限,集聚力量推动原创性、引领性攻关。对于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战略需求领域,支持高等院校联合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承担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或重大科技示范工程项目。通过“揭榜挂帅”和“赛马”制等新型科研项目机制,鼓励高校科研人员“挑大梁”“当主角”,在实战中发现和造就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
三是完善对高水平基础研究团队的稳定支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学科优势,优化基础研究人才遴选机制,对“811”项目建设学科单列省级人才工程配额,推动高校人才快速成长。对高等院校引进的顶尖基础研究人才团队,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的政策支持。遴选高等院校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给予长期、稳定、集中支持,赋予‘特区’充分自主权,支持自由选题、自行组织、自主使用经费,在科研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上给予最大改革探索空间,引导科研人员从职称晋升、申请课题等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坐住坐稳“冷板凳”。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
2024年6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基础研究处,联系电话:0531-5175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