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6点,山东省科技特派员谭德云已经站在了山东淄博桓台县马桥镇东圈村村头的麦田里。地头上,一家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孙城双手背在身后,眼睛一刻不离谭德云,右脚不时地搓着地,焦急地等待着老谭的“诊断”。
老谭揪下一穗麦子,放在手心揉搓,轻轻吹开麦壳,拿手指扒拉着麦子,五个五个地数。数完又把麦粒一颗颗放进嘴里咬,“嘎嘣”的一声脆响,在清晨的麦田里,格外清亮。
今天是合作社1000多亩小麦收割的日子,孙城的合作社刚成立一年多,专业的储粮设备还没有置办好。这几天,他联系收粮的电话就没有停,最怕一场急雨,把金黄的麦子砸到地里。一早把谭德云拽到地里,就等他给这片麦子评判一下,平均含水量能到多少。经检测,含水量10.1%,“可以直接入仓直接卖”,听到谭德云这句话,孙城紧锁的眉头瞬间舒展。按照标准,仓储小麦含水量不超过13%,收完的小麦不用晾晒,可以直接入仓。
收割机在麦田里穿梭,孙城和谭德云迫不及待地俯身,仔细数掉下来的麦粒。“正常一掌下去不超过9个麦粒”,谭德云仔细数了数,减损还是有些大,看着让人心疼。老谭没犹豫,叫住了刚卸完粮的农机手,让他调整一下收割机的参数。
第二圈收割完,顾不得拍掉身上的麦渣,老谭俯身跪在地上,戴上随身携带的老花镜,扒拉开麦茬,轻轻吹几下,这次只找到了两粒麦子,这是孙城能够接受的“最佳状态”。
2018年后,谭德云就成了东圈村村民的“科特派”,大家的电话都进了他的通讯录,他也成了村民手机里的老谭。如今,不仅东圈村人找他,隔壁村的村民遇到问题,也都来找他。
去年,孙城的合作社第一年种粮,冬小麦和夏玉米两茬就实现了平均亩产1800多斤的好收成,这可让孙城高兴了好一阵。没想到,照着书本上学来的种田经,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地里不久就发生了药害,孙城愁得没招,就给谭德云打了电话。电话放下没半小时,谭德云就到了他家的地头。
看到孙城还没有准备储粮设备,老谭又赶紧给孙城推荐了智能风干仓。经过谭德云牵线搭桥,几天前,孙城联系上了智能风干仓的生产厂商,详细咨询后,当天就定了8套设备。
下午五点多,被晒得满脸通红的谭德云又跟着孙城一起回到了合作社。顾不上喝一口水,先跟孙城交待第二天先收哪块麦子时机最好,明年得提早注意防哪种杂草。在地里转了一天,他把发现的问题,一条接一条跟孙城说。
顾不上吃晚饭,谭德云的电话又响了。麦收到了关键的阶段,哪家遇到问题都是迫在眉睫的大事,他早点赶到,种植户才能早踏实。“科技特派员就是一个农业科学知识的科普团队,要把科技助力到生产里去,用最简短、直接的语言,把最高深的理论让农民听懂。”谭德云笑着说。
和谭德云一样,眼下,齐鲁大地9143名科技特派员正穿梭在金黄的麦浪里。头顶戴着草帽,嘴里咬着麦粒,脚上沾满黄土,骄阳似火的日子,他们听到了丰收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