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记者问|全职住鲁海洋界院士达22人,约占全国33%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4-04-24 16:13 文字大小:

今天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数说山东看发展”经济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海洋局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2023年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山东法制报记者:

山东在海洋领域16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居全国第一。请问下一步,山东在推进海洋强省建设中,将采取哪些具体行动来深化海洋科技创新、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于洪文: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科技工作,坚持推进高水平海洋科技自立自强,努力把海洋科技优势转化为经略海洋的山东实践。近三年海洋科技投入达到36.5亿元(2021年11.4亿元,2022年16.3亿元,2023年8.8亿元),推动山东海洋科技创新工作不断走在前。

一是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约有50家“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集聚山东,崂山实验室正式挂牌组建(2022年8月),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运行顺利,青岛明月海藻集团和黄海水产研究所牵头的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有25家省重点实验室、23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和4家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山东海洋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领先优势不断巩固。

二是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十三五”以来,山东共有16项海洋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占全国海洋领域获奖数量的42.1%。在海洋监测、海工装备、海洋新药创制、海洋生态保护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代表性成果。目前海洋领域有12位专家教授获省科技奖,占全省获奖总数的36%。笪良龙、包振民相继获2021、2022年度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三是一大批国家科研项目落地山东。近年来,山东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专项中,牵头主持项目22项,占全国42.3%,经费6.78亿元,项目数与项目经费均居全国第一;主持“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项目21项,经费4.06亿元,占国家经费32.28%,项目数和项目经费同样均为全国第一。

四是海洋科技领军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23年,中国海洋大学薛长湖和海军潜艇学院笪良龙当选工程院院士,全职住鲁海洋界院士已达22人,约占全国33%。此外,通过项目牵引,凝聚国内外优势研究力量,在崂山实验室汇聚形成了45位院士在内的2200余人的创新队伍。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优化海洋创新创业生态,着力做好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着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力做好崂山实验室服务保障工作,加快推动崂山实验室规范化运行,尽快产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深入开展超高速高压水动力平台等大科学装置预研,争取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落户山东。

二是着力加强核心技术攻坚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采取“揭榜挂帅”“军令状”等组织模式,每年实施20项左右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尽快产出一批标志性原创成果,加快“卡脖子”攻关和国产化替代进程。

三是着力培育发展海洋未来产业。瞄准世界发展前沿,开展海洋领域未来技术预测,重点围绕海洋信息、高技术船舶、数字海洋和深海资源等方向,强化技术方向和关键技术预见性研究,作好技术储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四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省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群,打造海洋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全力打通从“科技强”到“经济强”的通道。

五是着力建设海洋科技人才高地。采取双聘制、柔性引进和一事一议等方式,面向全球引育顶尖人才、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