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等综合因素催生的生产力,它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基础的高级化和产业链的现代化。正是新质生产力的出现,让各地纷纷找到了产业升级的新赛道,开始以科技创新和前沿技术,绘制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路线图”。
各地绘制培育新质生产力“路线图”
2024年注定是向“新”而行的一年。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眼下,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字频现,绘制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路线图”。
“链”上发力布局新产业
广东提质壮大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是“广东造”;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3%、7%、6.3%;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91.9,位居全国第一……从日前陆续公布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2023年多地聚产成“链”,成效明显。
2024年,安徽加快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长沙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北京聚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多地将以创新驱动助推产业集聚,一批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正加快孕育。
“创新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湖南金杯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谢良琼建议,推进协同发展,实现产业实力与研发能力的“双向奔赴”。
“一链一策”推动新兴产业提质扩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看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新目标,浙江嘉善力通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祁力臧充满期待,“区域资源要素整合是发展之需,要聚力构建协同化的产业体系,统筹推动生物制造、低空经济、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布局。”
未来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2024年安徽将启动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深空探测技术为新材料、商业航天和空天信息领域带来广阔应用前景。”安徽深空探测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徐孟娇建议,培育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多元参与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加“数”前行开辟新赛道
数字技术成为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记者获悉,多地纷纷拿出新招、实招、硬招,加速“数实融合”。
黑龙江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促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安徽发展“数智云网链”等新兴数字产业,加强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创建;江西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创新提升行动,做强核心元器件、关键电子材料、终端制造等关键链条……
近年来,北京持续推进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2023年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18766.7亿元。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谢正光表示,北京在数字经济领域形成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汇聚了一批头部企业、培育了一批产业集群、落地了一批示范应用场景,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图为2023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上,北京晟通兆合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左二)向参观者介绍极限超算系统。记者 骆学峰 摄
在“数实融合”的背景下,数字经济正在深刻重塑大湾区产业生态格局。“企业发展的数据驱动占比越高,市场敏锐度、新品开发和运营效率、创新动能就越强。”广东唯品会集团党委书记张亮建议,政府要从人才、政策、技术等层面提供支持,进一步释放数字要素动能,激发企业创新动力。
矢志向“新”释放新动能
一系列激发企业创新能力的新举措也写入了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黑龙江省提出,坚持企业出题、科研解题、市场阅卷,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黑龙江哈尔滨新光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康为民建议,政府要在政策保障、校企对接上发挥更大作用,让企业和高校在市场渠道、技术支撑、产品研发等方面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江西省将实施重大科技成果熟化与工程化研究项目、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去年全县实现高能级科研平台覆盖全部主导产业,今年将力争推动年营收2亿元以上工业企业、专业化‘小巨人’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江西省南昌县县长贾彧超充满干劲。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自然离不开人才资源。为此,江苏省提出,要深化科技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高水平创新人才引进培育行动等重点工作。“政府搭舞台,企业提需求,院所搞攻关,这种新生产关系极大提升了科技创新成功率和资源要素利用率。”江苏常州科教城管委会主任祝正庆说。
业界人士表示,今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既蕴含着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决心,又提出打通新质生产力发展堵点、卡点的举措,相信随着创新活力的涌动,我国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记者 刘美子 金地 周颖 鲁畅 朱国亮 姚子云 综合报道)
上海抢先布局“低空经济”
作为全球资本追逐的新赛道,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近两年在国内引发多地竞相布局。日前,上海市明确提出,要打造未来空间产业集群,而以eVTOL为代表的“低空经济”未来有望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上海“低空经济”迎来发展契机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被认为是未来解决城市内、城市间的短途空中出行需求的主要交通工具,也被称为未来的“空中出租车”,将为社会提供安全便捷的空中出行服务,助力打造绿色可持续的数字化交通生态圈。
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做强创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2022年9月,上海市发布《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目标到2030年,在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领域涌现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硬核成果、创新企业和领军人才,未来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
根据该方案,上海将在浦东、杨浦、闵行、金山、松江、青浦、崇明等区域,打造未来空间产业集群。
其中,在空天利用领域,上海提出突破倾转旋翼、复合翼、智能飞行等技术,研制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探索空中交通新模式。聚焦智能机载、复合材料、新能源动力创新,研制超音速、翼身融合等新一代商用飞机,推动氢电池、氢涡扇等氢能飞机技术验证示范。研制低成本卫星和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加快宽带通信卫星发射组网及商业运营,积极利用空间频率和轨道资源,建设陆海空天领域全天候、全球性卫星互联网。
目前,上海金山、松江、杨浦等区正积极布局培育“低空经济”产业发展。2023年6月,金山区出台《金山区关于推动无人机产业高质量发展暨深化建设华东无人机基地的行动方案(2023—2025年)》,未来将加快无人机体系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协同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无人机产业集群。到2025年,金山区无人机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达到100亿元、企业市场估值达到100亿元,形成50项体系化创新成果,打造“100+”应用场景,实现飞行服务“一网统管”,并形成一揽子制度创新。
2023年12月27日,上海中心城区首条美团无人机航线开航仪式在杨浦举行。杨浦区方面表示,美团无人机航线开航标志着杨浦低空经济的起飞成功,下一步,杨浦将抢抓低空经济产业高速发展战略机遇,全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拓宽无人机服务应用场景,构建低空经济融合发展生态,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国产eVTOL抢占腾飞风口
随着电动化、智能化浪潮逐步从汽车行业蔓延到航空业,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业已成为资本垂青的新赛道。
前段时间,上海御风未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御风未来)自主研发的2吨级M1首架机已在上海金山成功完成首飞,成为我国首架自主研发、全国产化的2吨级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在电动系统、飞控系统、复合材料三个核心环节全部实现了国产化,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全球eVTOL赛道上有了里程碑式的突破。
御风未来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谢陵表示,M1首飞成功验证了企业之前对中国新能源技术和产业链的判断:中国的电池、电机、电控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迭代完全有能力支撑中国乃至全球未来的航空电动化发展,公司有能力把核心产业链留在中国。
据介绍,2024年,御风未来将在“人人可享有的空中出行”这一愿景下,一方面持续推进研发试飞和适航取证,让M1从“飞起来”向“飞得好”迈进;另一方面也在积极探索eVTOL场景试点飞行和常态化运营。
不只是御风未来,早在2023年6月,上海时的科技有限公司就发布了5座载人电动飞机E20。当年10月26日,E20 eVTOL完成了首轮飞行测试,这也是中国首个倾转旋翼载人电动飞机的首轮试飞。
上海时的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雍威向记者表示,eVTOL具有绿色能源、垂直起降、低噪声和低成本等优势,在解决交通拥堵、推动航空业绿色转型等方面大有可为,对社会长远发展和经济价值都有深远意义。低空经济的核心在于城市场景,城市场景中的核心则在于eVTOL载人空中出行,eVTOL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低空经济中重要的研发方向之一。
中国企业有望迎来突破
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国内eVTOL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要真正实现在城市里面商用飞行,预计还需要一段时间,而且更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谢陵认为,现在全世界eVTOL企业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在传统航空领域,可能跟发达国家还存在一些差距,但在这一赛道上,目前基本上是中美欧三足鼎立。”
他表示,eVTOL已经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也要清晰地认识到目前在适航审定探索、产业链构建、基础设施建设、大众接受度等方面仍有难点,这些都是行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逐步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我们预计到2035年左右,eVTOL赛道国内市场规模在5000亿元人民币左右,对我们来说这个市场足够大。”黄雍威表示,E20 eVTOL未来商业化应用将分三步走:第一阶段主打郊外低空旅游,第二阶段实现城际之间往返,第三阶段才是城市中心的应用。
“通过这样的三部曲,我们将会走出一个新型的eVTOL先行先试解决方案,使我国eVTOL发展能够领先于海外,真正落地到人们的生活圈中。”黄雍威称,根据企业未来规划,时的科技希望和通航公司、政府部门共同合作,推动起降场的飞行建设、短途航线的规划等,助力未来立体交通生态建设。
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原党委书记唐伟斌表示,我国未来拥有广阔的空中出行市场,这片待开发的蓝海需要国内企业来填补和开拓。在这个过程中,希望政府能够提供便利的政策引导企业发展,在适航审定法规上深入创新,社会资本也给企业更多的资金支持,共同推进我国自主研发的绿色低空交通新进程。(记者 高少华 上海报道)
山东亮出科技成果助产业“强筋骨”
眼前的材料样品,摸起来些许黏手、捏起来弹性十足、闻起来有淡淡胶味,颜色还是素雅的淡粉色。在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山东能源研究院),记者见到的这块实验小样,其貌不扬,却大有奥妙。
“这是实验室制备的高性能轮胎用铁系梳枝丁戊橡胶样品。应用到轮胎的胎面上,车辆的刹车制动距离、滚动阻力均有明显优化。与国际市场通用的技术路线相比,企业生产成本得到进一步降低。”王庆刚是这家科研机构催化聚合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也是取得这项成果的团队负责人。
前不久,在2023年度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发布会上,包括铁系梳枝丁戊橡胶在内的20项成果,入选年度创新成果榜和创新成果提名榜。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2023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轮胎行业迎来利好,国内合成橡胶产业同样在向上攀登。2023年1月,高性能轮胎用铁系梳枝丁戊橡胶新材料首次实现万吨级工业化试生产;同年4月,这一新材料首次实现商业化生产;基于其生产的7.5万余条高性能轮胎A品率达100%。
“合成橡胶是一个传统的工业门类。但这个成果说明,没有过时的产业,只有过时的技术。”山东省科学技术厅战略规划处处长刘哲说,这20项入选年度“山东好成果”的科研进展,既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高端学术成果,也有诸多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产业化成果。
近年来,山东深入实施省级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规划,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质量和效益,支撑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加强。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山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51%左右;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4.5万家;省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90%以上由企业牵头;工业母机、碳纤维、合成橡胶等国产替代实现突破。
记者了解到,2023年7月“山东好成果”征集发布工作启动至今,面向全社会征集重大科技成果已成常态,目前有600余项成果进入山东省重大科技成果库。山东还通过组织成果发布会等活动,协助产学研各方达成合作意向50余项、投资金额超2.1亿元。
“通过这项工作,我们对龙头企业和高校大所的实力、潜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刘哲表示,征集发布重大科技成果,使重视科技成果、加强成果转化的社会氛围更加浓郁。同时,山东将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的培育、发掘、评价、转化机制,让更多资源向产业前沿集聚。
2024年1月19日,经过为期一年的持续实验验证和生产准备,铁系梳枝丁戊橡胶年产3万吨级生产线正式投产。“2015年学成归国时,我对自己的职业前景也曾迷茫过。但现在,我知道‘顶天’‘立地’是评价科技好成果的关键标准。”王庆刚说,今后将继续把实验室和工厂车间作为主要阵地,研发出更多科技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