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0/4e9e83b8a6844b49b2961367ba33636b.png)
“乡村振兴 科技特派员在行动”第一百零九期直播
丁仕波 日照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所所长,日照市科技特派员茶产业服务团团长
宋大鹏 日照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茶业经济与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日照市科技特派员茶产业服务团成员
胡宗海日照南湖马陵春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2023-02-06
山东广播电台
![](/picture/0/s_2f84fd462efd463da5b2f3ca78aaffd0.png)
![](/picture/0/s_3e93aeee97464877b0f7be6311aac85d.jpg)
![](/picture/0/s_289f8af3cbd24be7b5ac8a32d4dfcce4.jpg)
本期介绍
团长丁仕波带队的日照市科技特派员茶产业服务团来了!日照绿茶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赋予了日照绿茶“叶片厚、耐冲泡、黄绿汤、板栗香”等卓尔不群的品质特征。针对茶农关心的问题,比如如何有效解决茶树安全越冬问题、如何解决无性系茶树种苗繁育时间长的问题,还有,茶园绿盲蝽在春季对茶叶危害较大,如何有效防控绿盲蝽?更多详情,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视频和图文直播。
日照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平均日照时长约14小时,越冬期比南方长1—2个月,昼夜温差大;境内山地丘陵土壤呈微酸性,矿物质含量丰富,自然肥力较高;地处北纬35°,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对日照绿茶的生长是不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胡宗海:是的,在北方茶区,茶树生长要经过严寒洗礼、冰雪淬炼。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赋予了日照绿茶“叶片厚、耐冲泡、黄绿汤、板栗香”卓尔不群的品质特征。与原产地绿茶比较,日照绿茶浸出物高出约4.1%,茶叶内含物丰富,因此滋味浓醇、耐冲泡;叶绿素高出约34.8%,因此干茶青绿、茶汤绿亮;水溶性碳水化合物(茶多糖、茶寡糖等)高出约31.6%,因此滋味甜醇、回甘好;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高出约7.2%,有研究报道EGCG具有抗氧化、抗病毒等作用,保健效果好。
我们如何来正确选购日照绿茶,有什么小技巧吗?
胡宗海:首先是春茶上市时间,茶叶萌发需日平均气温连续15天稳定在10度以上,根据常年的气象数据,日照地区一般在清明后气温才能保证连续在10度以上,所以露天日照绿茶一般在谷雨前后上市,那么市场上流通的日照绿茶明前茶就有可能存在虚假成分;二是看干茶外形及色泽,受气候影响,日照绿茶叶绿素含量较高,有性实生种干茶颜色较深,春茶底色以浅黄绿为主,夏茶底色以墨绿为主,秋茶以黄绿为主,而且茶条较粗壮;三是闻香气、尝滋味,日照绿茶越冬期较长,内含物质丰富,水浸出物含量较高,茶汤浓醇,耐冲泡。消费者在购买日照绿茶时可用100度开水冲泡,辨别茶叶是否有异味,是否为夏秋茶和陈茶等,春茶鲜爽度较高、耐冲泡,夏茶较涩、不耐冲泡,秋茶香气较高,陈茶有陈气。
咱们公司依靠什么样的技术工艺种出这样的好茶叶的?
胡宗海:日照南湖马陵春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拥有优质绿茶基地600亩,是集茶树良种繁育、茶叶产加销、科技研发示范、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市级全产业链型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获得了SC、绿色食品等系列认证,荣获农业部“全国名特优农产品”“山东省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山东省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市级生态示范茶园”等称号。
公司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标准化、优质化、品牌化“三化”同步,走质量兴茶之路。公司茶园生态系统丰富完善,茶林花草合理间作,四季常绿,三季有花,为生产品质优良、质量安全的茶叶产品奠定了基础;茶园实施绿色、环保、安全的生产技术,常年使用有机肥料,茶园土壤有机质丰富,提高了产品营养成分;茶园采取绿色防控技术,保证了产品质量安全;在茶叶加工上,采取机械、手工有机结合的方式,提高了名优茶产量。总之,公司通过采取科学、标准的生产技术,生产出了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
产业团解难题 你来问我来答
专家解答
今天我们邀请的产业专家是日照市科技特派员茶产业服务团成员,有请丁仕波团长为我们介绍一下团队的组建情况吧:
丁仕波:日照市茶产业服务团成立于2021年12月,由日照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日照市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5名专家联合组建。服务团重点为日照市的茶叶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提供技术服务,组织开展茶叶技术培训,示范推广茶叶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新工艺,帮助解决茶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服务团成立后,针对服务产业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重点服务对象和主要服务技术,定期召开技术工作会议,保证本团队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实行岗位责任制,每位特派员都要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制定明确的岗位责任和实施进度,确保岗责一致,成效突出;实行任务考核制,茶产业服务团制定具体的量化考核指标,实行“一年两考”,半年考核提醒、全年考核定级,年终考核不合格的实行退出制,切实保证茶产业服务团工作质量,为茶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你们考核都考核什么内容呢?
丁仕波:一是服务基层的次数和效率,要有具体的成效。譬如,马陵春是服务对象,特派员为马陵春解决了什么生产难题,取得了什么效益?这是考核的内容之一。二是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不能只靠特派员自己说取得了哪些成绩,还需要服务对象的认可。譬如,胡总对特派员的评价,也是需要考核的内容。
接下来有请胡总提问,目前咱们面临的哪些实际问题?
胡宗海:茶树冻害问题一直是茶叶生产上的关键难题,请问如何有效解决茶树安全越冬问题?
你们之前有遇到过茶叶冻害的问题吗?一般是怎么发生的?造成了什么样的经济损失?
胡宗海:年年都会遇到,只是每年的冻害程度不同,有的年份冻害轻,有的年份冻害重。冻害重的年份,常常会造成春茶减产,甚至绝收。譬如,2019-2020年的冻害,最低温度在-20℃左右,未作越冬防护的茶园,大部分春茶都没有收成。所以,冻害是令茶叶生产者十分头疼的一件事情。
丁仕波:山东茶区属茶树生长的次适宜区,冬季寒冷干燥,茶园经常遭受冻害,是长期困扰山东茶产业健康发展的难题。南茶北引初期,有句谚语“冻害年年有,大冻三年冻两头”。那时,防护物资匮乏,茶园越冬防护是很费力气的事,也是最重要的事。现在茶园越冬防护手段丰富了,但防护成本也提高了。据统计,茶园因越冬防护而增加的生产成本大约在1400元/亩左右,极大地限制了我市茶产业的竞争优势。实现茶园低成本安全越冬一直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选择种植适合我市自然气候条件的优质抗寒茶树品种,从根本上提高茶树抗冻能力。目前,我们已育成鲁茶1号、鲁茶2号两个抗寒品种,鲁茶3号、鲁茶4号也正在申请登记,这些品种可耐本地冬季-10℃低温天气;另外,引进种植抗寒性较强的南方品种,我们已经筛选出了中茶108、龙井长叶、白蝴蝶等品种,这些品种可耐本地冬季-7℃低温天气。二是实施积极的茶树栽培管理技术,关键是培养壮树,这是提高茶树抗冻能力的基础。三是实施高效简约的茶园越冬防护技术,通过实施生态调控、合理茶林间作、越冬水精准浇施等新技术,保障茶树自然安全越冬。该项技术已连续研究三年,越冬水精准浇施、生态复合型茶林间作,经过了最低温度-18℃的茶树自然越冬试验,80%的茶树实现安全越冬。
您说的第二个、三个技术可以展开来说说具体怎么操作吗?
培养壮树并不复杂,就是需要认真、科学、精细地管理茶园。通俗一点讲,就是茶园该施肥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施肥,保证茶树不脱肥;该浇水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浇水,该排涝的时候能排涝;还要及时做好茶树病虫防护、茶树合理修剪,等等。目的就是能保证茶树健康生长,长得强壮。越冬水精准浇施、生态复合型茶林间作是目前我们正在研究中的技术。越冬水是冬季茶园管理措施之一,一般在小雪前后浇施,大雪后要求茶园不再浇水。但我们研究发现,在剧烈降温(-7℃以下,连续7天以上)前15天及时补浇越冬水,可以显著提高茶树抗冻能力。称之为精准浇施,是需要配合天气预报,就是在天气最冷的时候,茶树抗冻能力达到最强,这样可以减轻低温冻害带来的影响。生态复合型茶林间作就是要求茶园在配套完善的茶园防护林网的前提下,茶行间再合理间作高杆乔木,茶树喜欢漫射光,这相当于给茶树打了一层遮阴网,研究表明该技术能显著提高茶树抗冻能力。具体技术可用四句话来概括“十米一行树,中间三行茶,沟坡植松竹,地堰三季花”。
胡宗海:日照市无性系茶树种苗繁育采用常规方式需要一年以上才能成苗,繁育效率较低,请问有哪些技术措施可以缩短茶树育苗时间,提高育苗效率?
胡总,常规的育苗方式具体需要多长时间?
胡宗海:我们常规育苗都是采取短穗扦插,育成时间基本在18个月左右,繁育效率较低,成活率也不太高。
宋老师,缩短育苗时间的技术难点是什么?
宋大鹏:无性系茶树种苗繁育需要相对温暖湿润的环境,而日照茶区气候较为寒冷干燥,这就导致在日照本地采用常规繁育模式,成苗时间较长,成活率较低。围绕茶树种苗繁育效率较低问题,我们一是开展了茶树嫩枝扦插快繁技术研究。该技术采用20厘米左右的茶树半木质化嫩枝做为插穗,采用珍珠岩和泥炭土做为育苗基质,经植物激素处理后进行扦插繁育。茶树嫩枝从扦插到生根最快仅20天左右,3个月可以出圃炼苗,年可出圃2-3批,显著缩短了育苗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该技术繁育的茶苗特别适合在我市栽种,成活率高,长势好,成园快。二是开展了茶树短穗扦插快繁技术研究。茶树嫩枝扦插虽然时间短,但是繁殖系数较低,而短穗扦插枝条利用率较高,但是成苗时间较长。我们通过配备智能控温、控湿、控光系统,对光质、光强、光照时间、温度、湿度、CO2等进行调控,可缩短短穗扦插成苗时间,提高繁殖系数,成苗时间从18个月缩短至8个月,有效解决茶树种苗繁育时间长、效率低的问题。
胡宗海:茶园绿盲蝽在春季对茶叶危害较大,一旦爆发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因此采取的防护措施,带来了安全隐患,请问如何有效防控绿盲蝽?
丁老师,绿盲蝽是一种什么样的虫害?主要危害表现是什么?
丁仕波:绿盲蝽属半翅目、盲蝽科害虫,以为害春茶为主。若虫刺吸茶芽,受害芽头呈现红点,芽叶长成后有许多破洞,受害芽叶生长缓慢,茶汤滋味浅薄,影响产量和品质,受害严重的茶园春茶减产70%以上。我们研究了茶园绿盲蝽发生规律,发现一般在9月中下旬绿盲蝽成虫大量回迁茶园产卵越冬,回迁期持续约20天。根据此规律,我们研究了茶园绿盲蝽秋季防控技术,在绿盲蝽回迁期进行精准防控,可以明显减轻翌年为害,并能保证翌年春茶质量安全。我们服务团积极向日照市农业农村局建言推广,列为了市主推技术。2022年秋季,日照市部署了全市茶园春虫秋防工作,服务团印发技术明白纸4万余份,并制作技术微视频1个进行宣传推广,全市29.9万亩茶园实现绿盲蝽秋控技术的全覆盖。该技术防控绿盲蝽效果达90%以上,并对小绿叶蝉、黑刺粉虱等害虫的防治效果也达到80%以上,该技术能有效保障春茶质量安全,全市茶园可节本增效近4千万元。
讲述自己的研究领域对于该产业以及社会发展的价值在哪儿?
宋大鹏:我们团队研究领域主要是茶树品种选育、茶树种苗繁育、茶叶加工、茶园绿色防控等。茶产业是日照市重要特色产业和民生产业,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全市茶园总面积达到29.9万亩,年产干毛茶1.9万吨、总产值37亿元,茶园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山东省的60%和75%以上。组建茶产业服务团,可以切实促进茶叶科技人员下沉茶叶生产一线、深入田间地头,针对生产上的热点难点,及时开展技术研究和指导服务,能加快茶叶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推广,破除茶叶生产上的技术瓶颈,切实促进我市茶产业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
服务团如何助力该产业升级、提质增效?
宋大鹏:随着日照市茶产业规模的日益壮大,过去茶叶生产上一些不太重要的技术短板,譬如,受低温冻害影响,茶叶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无性系茶园面积比例低,茶园经济效益不高;茶叶生产、加工的全程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较低;茶叶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严,保证茶叶质量安全的相关技术措施要求不断更新提升等,愈发成为限制我市茶产业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
服务团作为基层的科技服务组织,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发挥成果转化器的作用。一是针对以上产业难题,主动开展技术研发创新,破除产业发展瓶颈。我们目前正在开展的抗寒茶树品种培育、高效简约越冬防护技术及无性系茶树快速繁育技术等,将对我市茶产业发展带来变革性影响。二是积极对接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引进示范茶树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等,促进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我们开展的茶园害虫秋季防控技术,就是与陈宗懋院士团队的合作成果,在日照市得到了全面转化推广。三是下沉基层,直接面向茶企茶农技术需求,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我们团队在去年春茶生产黄金季节,主动深入茶企指导茶叶加工,帮助茶企加工出了优质绿茶。
这个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
丁仕波:茶产业是一项绿色、低碳、环保、健康的产业,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很时尚。但在非粮化政策的大框架下,未来茶园面积不可能有太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日照市茶产业总体目标就是稳面积、提效益。在面积不变的前提下,我们要提高产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实现整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未来我市茶产业发展将以生态茶园建设、茶叶质量提升、茶叶品牌培育和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安全生态为理念,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增强科技赋能和茶旅文康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将茶产业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譬如,要加快推动生态茶园建设,这是我们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具体实践,是加快落实《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促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面绿色转型实施方案》政策的具体行动。根据我们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茶林合理间作茶园湿度平均增加25.6%左右,风速平均降低15%左右,最低温度平均可提升1℃左右。这就可有效解决因低温等自然气候条件造成的北方茶园越冬难题。并且还能打造独特的茶园生态景观,推动茶旅产业融合发展。
再如,无性系良种比例低,是我们山东茶区共同的产业短板,那么我们下一步要加快推进茶树品种良种化。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抗寒茶树品种就是北方茶区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随着优质高产抗逆茶树突破性新品种选育项目的推进,无性系茶树种苗快速繁育技术的熟化推广,以及无性系茶树种苗繁育体系的不断健全,未来我市优质抗寒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将会不断提高,这将对提升日照绿茶品质、提高品牌形象以及实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还有,加快推进茶叶生产经营集约化。日照70%的茶园面积分散在茶农手中,这会导致生产规范难统一、技术标准难落地、市场竞争优势难增强。这也是我们的产业短板。近年来,我市一直致力于推广“大数据平台+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基地+茶农”协议托管、大户承包流转等集约化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打通上下游链条,不断整合各方资源,在降低茶农生产管理成本,提高茶园收入的同时,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企业、村集体、茶农户三方共赢,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活力。这会是以后茶叶生产的主要发展方向。
胡总,请您谈一谈通过科技特派员服务,您有哪些收获?
胡宗海:作为茶叶经营实体,我从科技特派员服务中深刻地体会到了科技对我们的帮助和支持。譬如,茶产业服务团帮助我们解决了无性系茶树种苗快速繁育技术难题,我们刚开始建造的日光温室因为没有合适的项目一直空闲,服务团为我们提供了育苗技术,现在年繁育茶树种苗100万株,企业增加收入150余万元;服务团指导实施的越冬水精准浇施技术,实现了茶树自然安全越冬,这项技术减少生产成本每亩1000多元;服务团指导实施的绿盲蝽秋控技术,预计茶园节本增收近3万元;服务团还无偿提供2.5万元的高杆乔木,帮助我们建立了生态示范茶园。总之,科技特派员服务特别接地气,我们企业、茶农特别受益,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目前,从日照市科技局了解到,日照市科技局为了更好的激发科技特派员服务热情和活力,已经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在工作实践中激励广大科技特派员在推进科技兴农、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做得大量工作,给广大乡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一是出台《日照市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科技特派员管理,该办法规定,每年从优秀、称职的科技特派员中评选出30名(个)优秀科技特派员(团队)。给予科技特派员派驻服务单位2万元的经费资助,给予组团开展工作的派驻服务单位5万元经费资助。办法的实施有力地激发广大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和服务“三农”的热情,推动科技特派员工作继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推进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择优给予创新项目资金支持。设立日照市科技特派员科技创新项目,调动科技特派员主动集成转化科技成果,支持农业生产一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与所服务单位共同实施科技类产业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