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我一直忙着对‘齐黄34’和‘齐黄39’杂交后的高世代品系,进行更严苛的耐盐碱鉴定。”12月2日,“齐黄34”的培育者、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冉告诉记者。鉴定,是为了筛选出更强的耐盐碱大豆材料,这是育种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记者从山东省科技厅获悉,今年山东耐盐碱大豆突破性新品种培育项目首次成功揭榜。该项目由国家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山东诚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牵头,参加单位有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徐冉“挂帅”,为项目首席专家。项目实施期为2023年10月—2026年9月。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饲兼用作物,但近年来自给率只有15%左右。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黄河三角洲有800多万亩盐碱地。开发盐碱地,是大豆扩面积、提产能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但缺乏耐盐碱高产大豆品种制约着我国盐碱地大豆的发展。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今年5月底开始,省科技厅组织开展2023年度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农业良种工程品种培育)项目,专门把耐盐碱大豆突破性新品种培育列为其中一项。
“看到这一项目后,公司赶紧联合几家大豆育种科研院所进行了项目申报,并成功立项。”山东诚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亚东说,研发新品种离不开资金支持,该项目省财政资助资金为450万元。按照要求,自筹经费与申请省级财政资金资助额度之比不低于2:1,算上企业配套资金,该项目整体研发资金在1500万元左右,能够有效支撑育种工作。
据了解,该项目主要考核指标是培育高产、优质突破性大豆新品种(系)2—3个,亩产可达275公斤(土壤含盐量5‰)。此外,还要求建立高通量、高精度、高效的大豆全生育期耐盐性表型鉴定分析平台,建立耐盐碱大豆种质资源圃50亩以上等。
“耐盐碱能力从3‰到5‰,对农作物来说是一道很难迈过的坎,可以说项目指标比较高,育种难度比较大。”徐冉说,但他和团队很有信心。项目参与单位是强强联合,在基础研究、基因编辑、分子育种等生物育种领域各有所长,且已取得了一些成果。
目前,徐冉进行耐盐碱鉴定的大豆品系,已浇了两次盐水,仍没有死苗现象。筛选出更强的耐盐碱大豆材料后,育种团队将拿到海南南繁育种基地加代繁育,加快项目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