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深入实施“海创计划”培育壮大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青岛市科技局 发布时间: 2022-07-14 10:19 文字大小:

近年来,青岛市围绕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定《实施海洋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涉海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海创计划”),强化涉海科技企业培育,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壮大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2021年,海洋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1.82亿元、同比增长12.24%,涉海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91家、同比增长23.5%,全职驻青涉海院士总数达21人,约占全国1/3。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等单位发布的《国家海洋创新指数报告2021》显示,青岛市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聚焦高端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一)高水平建设重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透明海洋”技术创新工程项目完成第一阶段实时观测网构建工作,实现对海洋预报模式的同化支撑。继“海燕-X”水下滑翔机后,第二型具备全海深探测能力的无人自主装备下潜深度达到万米级。超算升级项目建成投用,获科技部批复国家超算中心。统筹威海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潍坊水动力平台资源,纳入海洋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体系。

(二)加快建设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统筹中科院13家涉海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资源,在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资源利用等领域组建交叉研发集群,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成立青岛海洋观测技术研发与评测中心,建设海洋观测设备运维基地、海洋传感器评价与测试实验室及海洋观测装备研发平台。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建成启用。

(三)加快集聚海洋高端创新平台。推动海洋领域高端创新平台在青布局,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42家。引进中国气象局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发展海洋气象装备产业,打造国家级海洋气象产学研用综合示范基地。与清华大学共建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打造海洋工程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聚焦创新主体,壮大涉海科技企业队伍

(一)设立海洋科技创新专项。聚焦海洋新兴产业“强链、补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已在海洋六大领域布局关键技术攻关项目30项,采取竞争立项、“组阁揭榜”等方式实施。

(二)设立“海洋产业创新”奖。支持海洋领域原创性、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行业发展有明显带动作用的科技创新成果,用精准科技奖励催生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成果,首批已在海洋信息、海洋高端装备等领域组织奖项申报40余项。在青岛市产业领军人才计划中布局海洋领域人才项目,累计支持海洋领域产业领军人才20余名。

(三)打造海洋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与青岛康境、青岛中德健联等20余家大型生物科技公司开展技术合作和新产品研发、推广,孵化海洋科技企业,打造海洋生物制品、海洋功能食品等海洋生物产业体系。推动特种食品研究院建设,集聚上下游企业10余家。哈工程船舶科技园聚焦军民科技协同研发、成果双向转移转化,已集聚150余家科技企业。 

(四)加强海洋领域“双招双引”。引进海洋物联网头部企业上海彩虹鱼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青设立研发总部,参与建设山东省智慧海洋大数据平台,打造业内领先智慧海洋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对接中国星网网络应用有限公司在青设立低轨卫星海洋物联网股份公司暨产业园,共同打造国家海洋物联网产业中心。

聚焦产学研融合,推进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应用

(一)实施重大科技示范项目。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远海工业化大型养殖装备”,“深蓝一号”网箱三文鱼深远海养殖试验成功并首次实施规模化收鱼,“深蓝二号”网箱开工建造。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全封闭游弋式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成功交付,获批农业农村部养殖工船运营管理试点。中国海洋大学李华军院士团队、包振民院士团队等获批省重点研发专项支持13项。

(二)建立常态化产学研对接机制。举办海洋探测与监测装备、现代海洋渔业、海洋新材料、水下无人智能装备等细分领域及拟上市企业科创沙龙,打造开放式、集聚化细分领域“创新创业微生态”,累计120余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投资机构等参与。建立市级领导干部联系驻青涉海高校院所制度,破解发展瓶颈。

(三)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培育服务于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的第三方实体创新平台,推进山东省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市海洋监测装备创新创业共同体等专业化平台建设,为海洋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打开“通路”。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