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三号太空出差183天,这些“山东造”保驾护航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新黄河客户端 发布时间: 2022-04-19 09:49 文字大小:

183天的“太空出差”,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此次飞行任务中实现了多个首次,不断刷新中国航天的纪录,展现了中国航天科技的新高度。其中,有不少硬核科技,来自山东。

返回舱安全着陆,离不开济南圣泉造的外层材料

圣泉集团是国内树脂材料龙头企业。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上使用了圣泉的酚醛空心微球。自神舟八号开始,该产品已经连续应用于神舟飞船返回舱。酚醛空心微球具有耐烧蚀、保温隔热、吸收电磁波等特点。返回舱与大气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能达到上千度高温,将酚醛空心微球应用到返回舱外层之后,可使返回舱内温度保持在安全范围内,为返回舱元器件正常工作、航天员安全保驾护航。

青岛中国电科22所研发搜索定向装备,定位着陆点

在东风主着陆场,中国电科22所研制的搜索定向装备唱主角,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千里眼”,能够在全天候、全天时条件下,快速捕获着陆返回舱,引导空中、地面力量迅速抵达着陆点进行处置。

由中国电科22所研发的便携式定向仪、陆用型信标机、海用型信标机、航天员通话电台等设备齐“上阵”,组成了一张近、中、远程搭配,海、陆、空协同的立体化搜索救生网络。这套多次为我国航天任务发射提供保障的“明星装备”再次为神舟十三号的顺利出征提供了坚强护航。

飞船成功发射,济南五三研究所计量设备保驾护航

在万众瞩目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中,五三所研发的露点仪、气体纯度分析仪、水红外分析仪等多款标准装置为发射提供了现场计量保障服务。另一方面,在新材料支撑上,五三所也“大有作为”。其研制的多款新材料产品在“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历次发射中获得应用,受到载人航天工程系统表彰。

从控制大脑到天地通话,烟台513所提供多项技术

位于烟台的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13所,在空间站神舟十三号飞船中承担了仪表控制器、控制器产品、宽波束中继S终端、断接器、环控检测装置、调理电路、接口装置等相关产品的研制工作。为各项任务的数据管理和信息处理、航天员天地通话、机械臂精准控制、航天员出舱活动等工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仪表控制器作为载人飞船仪表与照明分系统的关键设备,负责通讯控制、数据处理和显示驱动任务,是航天员在轨进行人机交互操作的“大脑”。

热控控制器是飞船温度控制的“大脑”,应用于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气路断接器为航天员在轨生活提供流体传输保障,液路断接器为舱体热控提供可靠流体传输。

宽波束中继S终端通过与中继卫星建立通信线路,保障飞船在太空中与地面之间建立实时联系。

交会对接空间站,青岛理工大学提供可视化技术

青岛理工大学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本次飞行任务中再次接受了实战任务考验。飞船在空间飞行状态是难以被直接观测到的,该技术可将飞船飞行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在0.1秒内进行“实时翻译”,驱动控制中心屏幕上的飞船模型调整位置与姿态,让地面控制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飞船“实况”。

这项技术就像飞船的“眼睛”,让它保持更好的姿态运行。航天可视化团队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此次“太空出差”提供轨道修正、姿态调整以及飞行控制与指挥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和工程保障,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神舟十三号飞船和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交会对接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并为神舟十三号飞船在轨飞行保驾护航。

海尔造“航天冰箱”,搭建太空厨房

从2011年到2022年,从神舟八号到神舟十三号,海尔生物航天冰箱“七入太空”,已成为中国载人航天项目的标配设备,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航天冰箱核心技术的国家。

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能实现食品冷藏箱全程遥测、遥控及状态分析,降低了航天员的在轨工作量,保障了飞行任务的顺利实施。

跟随神舟十三号飞船升空的还有海尔航天医用冷储箱,为空间医学样本提供存储保障。这个产品历时5年研制成功。

神戎高清光电跟踪转台,“直播”返回舱着陆过程实况

4月16日上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返回全过程通过电视直播的形式,让众多中国民众见证了这个历史时刻。直播背后,就有山东神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支撑。

据了解,这是继完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保障任务后,神戎电子再次完成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返回舱保障任务。

神戎电子远距离高清光电跟踪转台与合作伙伴保障团队配合落点景象测量分队,在多个落点景象测量位置,不间断搜索、跟踪、观测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全过程,为指挥控制中心、电视转播提供彩色、高清、稳定的视频图像,并通过电视直播呈现给全国观众,圆满完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搜索、跟踪、观测任务。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