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揭榜挂帅”到“赛马制”,山东科技创新的底气从哪里来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大众报业·海报新闻 发布时间: 2022-01-25 10:19 文字大小:

在2021年的最后一天,南水北调的世纪工程、塞罕坝林场的“绿色地图”、“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20亿剂新冠疫苗、三位太空“出差”航天员……这些科技热词,都出现在了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新年贺词中。

而在这过去的一年,世界首座四代技术高温气冷堆核电机组并网发电,国内首台自主设计、研发、制造的智能雪蜡车交付国家队,国家示范盐穴压缩空气储能调峰电站投运,3个一类创新药获批上市,VLP新冠疫苗中试进展顺利,还有时速600公里的磁浮交通系统、国密算法物联网安全芯片、磁悬浮离心鼓风机……这些科技成果,都来自山东。

当我国从科技大国大步迈向科技强国新征程时,山东紧跟步伐,求突破走在前,奔着高标准开启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的目标坚定前进。

山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唐波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

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科技创新求突破走在前

近年来,山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之高、改革决心之大、推动力度之强前所未有。这是因为,山东深知科技创新关乎高质量发展全局,山东要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转变,最重要的是用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第一动力”。

2021年11月,山东省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提出“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把“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放在首位。12月,山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强化科技创新上下更大功夫”。就在2022年山东省两会召开前,山东召开全省科技工作会议,提出围绕“一个核心目标”聚力“六个求突破走在前”。在财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2022年山东省级科技经费在2021年132亿元的基础上再增长10%,达到145亿元。

种种举措,彰显着山东聚力突破科技创新的信心和决心。

回顾过去一年,无论是科技研发的能力、水平,还是科技成果的质量、数量,山东的成绩有目共睹。

承接科技部氢进万家、北斗星动能重大科技示范工程,是全国首批唯一示范省份。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获准批复,领域类技术创新中心达到2家,并列全国第一。8家高新区获批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新增数量全国第一。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新增数量全国第一。新增2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量达到21家,居全国第一。山东绿色技术银行纳入科技部布局试点建设,成为全国两个试点地区之一。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全省新增数成为历史上最多的一年。4名长期在鲁工作的外国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新增数量全国第一。山东去年还成为全国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唯一试点省、全国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三个试点省之一、全国科技成果评价改革四个试点省之一。

这些“唯一”“第一”“之一”背后,是山东坚持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信念,是山东坚持苦干实干、持续攻坚的执着,也是山东主动践行“走在前”的使命担当。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总工程师刘昌衡代表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

深化改革,系统推进,努力实现“变道超车”

不可否认的是,在日趋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中,山东与苏、浙、粤等第一梯队还有一定差距。数据显示,从研发投入上看,2020年广东、江苏的研发投入总量分别达到3479.9亿元、3005.9亿元,是山东省的2.07倍和1.79倍。从研发人员上看,苏浙粤的规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是山东的2.11倍、1.88倍和2.74倍,而山东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高水平的创新领军企业数量还不够多、竞争力还不够强。

山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唐波认为,只有明危机、识差距,牢牢把握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会窗口,准确研判科技发展动向,跟对科技发展的趋势,凝聚创新资源,加快战略布局,山东才能在未来发展中抢抓机遇,后来居上。在具体路径上,山东一方面要围绕产业链来布局创新链,解决“卡脖子”短板问题,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要下好先手棋、塑造新优势,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

事实上,为了激发创新的活力,山东近年来持续巩固自身发展优势,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系统强化科技创新全局性谋划和战略性布局。

比如,坚持抓攻关首先抓需求,聚焦全省重点产业技术需求,分析凝炼出774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动态清单,组织实施150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确立抓产业首先抓园区,通过优化布局、集成政策、集聚资源、改革体制等措施,大力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比如,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科研项目管理模式,探索推进项目技术成熟度评价,加快推行省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逐步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的不良导向,“三评”改革经验做法在全国宣传推广。

再比如,为了壮大科技企业队伍,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为了有效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全面落实优惠政策;为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山东大力支持企业创新,让企业成为科技创的“主角”;为了筑牢创新根基,不断健全“1313”实验室体系,建设6家省实验室;为了支撑“十强”产业转型升级,新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家,布局建设省技术创新中心40家;为了培育新的创新点和经济增长点,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发展到31家,共突破关键技术391项,解决技术难题282个。

加之山东具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在产业韧性、营商环境、创新生态等各方面,都为科技创新提供着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这些探索与优势,恰恰是山东打造科技强省、实现“变道超车”的信心所在、底气所在、潜力所在。

山东科技大学副校长赵建委员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

强化科技创新,持续推进“四个一批”

目标明确,脚步才能坚定。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山东在部署2022年重点工作时,再一次将科技创新摆在了突出位置。报告提出,要坚定不移强化科技创新,就要“攻克一批创新技术、搭建一批创新平台、壮大一批创新企业、引育一批创新人才。”

攻克一批创新技术,报告提出2022年山东将启动基础研究十年行动,突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氢能等关键领域,开展100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公共安全、高端芯片、智慧农业等领域,再启动一批“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同时,深化“揭榜挂帅”制改革,探索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试点推进“赛马制”,依法放宽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权限。

搭建一批创新平台,报告提出全力争创海洋国家实验室,加快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吸气式发动机热物理试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设10家省实验室。推进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建设。支持未来网络研究院、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中科环渤海(烟台)药物高等研究院、滨州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平台建设,建好东方航天港。全力申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壮大一批创新企业,报告提出科技型中小企业要达到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万家;培育科技领军企业200家;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达到43%以上。引育一批创新人才,报告提出实施领军人才“筑峰计划”;实施新一期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强化青年科技人才引育;培育一批卓越工程师、齐鲁工匠和高技能人才。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总工程师刘昌衡代表在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实施的第一年,山东省提出‘十四五’期间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我希望通过顶层设计、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通过优化人才引进、财政保障、绩效考评等方面的建设,做大做强山东省科学院,使之融入国家战略,使之成为山东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战略力量。”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实施新一期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创新实行工程配额制和自主遴选认定制,这对于我省青年科技人才的聚集培养和成长来说是非常利好的消息。”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赵建委员认为,“当前山东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做,比如说,把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与青年科技人才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的成长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为山东省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攻克一批、搭建一批、壮大一批、引育一批,山东持续推进“四个一批”,就是要让山东的科研单位、科研人员在新的一年放手去干、放心去闯、放胆去拼。无论是“揭榜挂帅”还是“赛马制”,无论是“筑峰计划”还是“领军人才工程”,山东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落地有声、落地生根、落地见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