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省科技厅于2019年10月组建了工作专班,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国家部委、省直部门、地方及各创新主体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山东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021年9月,《规划》经省委省政府研究同意,以省政府名义印发实施,并于近日在省政府门户网站公开发布。《规划》是我省进入新发展阶段在科技领域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指导未来五年山东科技创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意义十分重大。
围绕强化现代化强省建设科技攻坚力量,《规划》提出面向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战略需求,打造一批覆盖科技创新全周期、全链条、全过程的高水平创新平台,提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打造一支服务山东需求、产出重大成果、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攻坚力量。
建立实验室体系
深入实施山东实验室体系重塑攻坚行动。到2025年,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30家,建设10家省实验室,培育300家省重点实验室,构建具有山东特色、接续联动、梯次衔接的实验室体系研发布局。
1.加快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创新型龙头企业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医养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牵头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分子与纳米探针、矿山岩层智能控制与绿色开采等领域加快创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2.高标准建设山东省实验室。鼓励各市整合高端创新资源,在优势领域积极创建山东省实验室。赋予省实验室人、财、物自主权,自主设立的科技项目视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自主培养或引进高层次人才给予泰山人才工程配额。支持省实验室建成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具有山东特色和重要国内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技创新高地和科学中心。
3.优化重组省重点实验室。聚焦“十强”产业发展和一流学科建设,按照优化、调整、整合、撤销的基本思路,在新兴领域和优势学科方面布局建设一批省重点实验室。力争到“十四五”末,形成一流学科基本覆盖、支撑产业发展布局合理、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的省重点实验室群体,成为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后备力量。
优化技术创新平台布局
1.推动高能级重大创新平台发展。推动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能源研究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等规范建设,布局建设山东分子生物医学研究院、未来网络研究院、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山东大学创新港等高能级重大创新平台。
2.布局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围绕“十强”产业重点领域继续布局建设一批省级专业类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择优转建,培育具备冲击国家级实力的省技术创新中心,在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业互联网、航空轮胎等领域积极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到“十四五”末,全省新增国家技术创新中心3—5家以上,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总量稳定在100家左右。
3.建立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体系。“十四五”末,在全省主要疾病领域和临床专科建成2—3个国家临床中心、20个左右国家临床中心分中心,统筹建设30个左右省级临床中心、200个左右省级分中心,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管理科学、运行高效、开放共享、协同发展的临床中心四级体系。
4.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量质提升。深入实施创新创业共同体培育计划,打造全国创新创业“齐鲁样板”。制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规范和绩效评价办法,推进新型研发机构规范运行。到2025年,全省新型研发机构总量达到1000家,其中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超过500家。
增强高校、科研院所研发能力
1.深化高水平大学建设。支持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等驻鲁部属高校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型高校前列。支持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康复大学(筹)等新建高校探索科教产融合新模式。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组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科学家,着力提升国际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和拔尖人才培养能力。
2.提升高校、科研院所科学研究水平。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等重点基础学科竞争力,推动生命、信息科学等提升层次,巩固材料、海洋科学等领先优势,夯实产出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的学科基础。在生命科学、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工业互联网、微纳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推动建设新兴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研究中心。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探索矩阵式科研模式,提高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的组织化程度和集成攻关能力。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将研发投入强度列入“双一流”建设、省属科研院所绩效考核评价等重要考核内容。
3.创新科教产融合新模式。鼓励高校与地方共建大学科技园,共同搭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平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加快推进省级大学科技园建设,实现省级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数量翻番,力争国家高新区省级大学科技园全覆盖,积极争创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深化校地合作,与高新区等创新载体深度融合,建设科教产融合特色的科技园区。围绕区域特色新兴产业,推动骨干企业与当地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业学院,形成“产业基地+产业学院+科研平台”模式。
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