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组合拳” 支持全面创新 《科技日报》聚焦山东科技改革路径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 2021-06-11 11:12 文字大小:

赤霉病被称为小麦“癌症”,可致其减产甚至绝收。用了整整20年,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孔令让团队找到了攻克小麦赤霉病的“金钥匙”,这使其登上了世界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封面,入选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的“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6月初,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科协“十大”代表孔令让教授表示,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十大聚焦科技创新,发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进军令”;我们团队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二十年磨一剑”,最终在小麦赤霉病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

孔令让团队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被视为山东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对科技大省山东来说,支持全面创新,更多的改革措施是以“组合拳”的形式出现,以确保完成该省雄心勃勃的目标——到“十四五”末,山东综合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在若干战略领域实现领跑,在创新版图中确立山东特色优势。

# 镜头一 #

4月25日,科技日报记者现场体验了一场激动人心的“考试”——山东省农科院“揭榜”现场。来自山东省内58个入围团队,将同台竞技,激烈角逐,而残酷之处在于只有29个团队可成功揭榜,另外29支团队将面临淘汰。

“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山东省农科院科技管理处处长刘开昌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次“考试”是国内农科系统率先实施“揭榜制”。

深化改革是科技发展的根本保障。近年来,山东出台了一系列重磅文件,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其中,创新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探索竞争立项、定向委托、组阁揭榜等新型组织模式,加快推行科技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谁有“金刚钻”,就让谁揽“瓷器活”。

# 镜头二 #

以“四不像”为外在特征,肩负“大胆闯、大胆试”改革重任的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山东产研院”)再次推出新举措,其看点在于职称评审。

去年12月2日,在山东产研院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暨研究员大会现场,记者发现该院采用了与传统职称评审不同的提名认定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不唯学历、不唯论文、不唯奖励著作、不唯‘帽子’,谁有能力、谁能更好履行岗位职责,谁能更好推动创新发展,就聘任谁为研究员。”

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俗称“三评”。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山东“三评”改革经验做法备受关注,并作为山东省科技厅的典型发言材料。

去年,有三个涉及作物遗传育种、化工、非金属材料的三个项目分别直接提名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记者了解到,山东在项目评审中特设“产业突出贡献”奖,效益显著、市场份额高、引领行业发展的科技成果,可直接提名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山东省科技厅有关处室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山东,人才评价重看实绩,不简单把论文、专利、承担项目、获奖情况等,作为直接依据,关键看创办了多少企业、孵化了多少项目、转化了多少成果。

在机构评估方面,《山东省省属科研院所创新绩效分类评价办法》将院所分为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科技成果转化类、公益类四类进行分类评价。《关于深化省属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措施》则全面下放研发机构设置权、人才招聘权、职称评审权、内部薪酬分配权、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处置权,赋予院所更大自主权。

# 镜头三 #

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地处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依托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联合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等中科院研究机构共同建设,一举整合了13家涉海科研机构分散的科技力量。

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是,有技术团队在对海上设备进行优化时遇到了新问题——把原本在陆地上成熟的产品用在大海里,耐腐蚀、防水、平衡补偿等技术障碍都需要解决,而单靠一家单位攻关,时间长,风险高。该需求迅速传递到中心的13家共建单位,各领域的科研团队协同攻关,消除了后顾之忧。

记者了解到,山东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的方式,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山东路径,每年组织实施100项左右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力争到“十四五”末,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氢能源等领域取得150项左右具有牵引性、支柱性的重大创新产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