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绩效评价报告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山东省财政厅 发布时间: 2021-12-31 11:05 文字大小:

2020年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绩效评价报告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立项背景及实施目的

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自2013年起,科技部采取“创新机制、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的方式,依托地方所属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成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中央与地方科技资源的有效集成。

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推荐和专家论证,2018年,科技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发文批准“省部共建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称“青岛大学实验室”)和“省部共建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称“齐鲁工业大学实验室”)两所实验室建设运行,建设运行期为5年。

(二)项目预算安排和支出情况

省财政厅在两所实验室建设运行期内(2018年-2022年),每年各拨付省级资金100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实验室建设、人才引进、自主科学研究等工作。青岛市和济南市作为项目所在地,其市财政每年为实验室提供市级资金500万元专项资金。青岛大学和齐鲁工业大学作为依托单位每年为实验室提供校级资金3000万元和2000万元专项资金。截至2020年12月31日,省财政已累计拨付资金6000万元。青岛大学实验室支出1581.57万元,资金执行率为52.72%;齐鲁工业大学实验室支出2773.88万元,资金执行率为92.46%。

(三)项目绩效目标

1.总体绩效目标

(1)青岛大学实验室:围绕丰富的海洋和陆地生物多糖资源,开拓新型成纤来源进行纤维制备与纺织品创制。其中,海洋资源以高多糖含量大型藻类(褐藻、红藻、绿藻)资源为主攻方向;陆地资源以除木材、竹子、棉短绒之外的强环境适应性植物和农林废弃物资源为主攻方向,分别开展多糖的绿色提取分离、纤维成形制备和纺织品创制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实现我省新型生物多糖纤维和生态纺织产业的创新发展。

(2)齐鲁工业大学实验室:在生物基材料炼制、植物原料结构解译、组分清洁分离与功能化、纸基新材料、功能性淀粉衍生物的研究与高效制备、微生物合成材料等方面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标志性成果,构建系列基础理论体系和应用技术体系,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并在相关行业中建立一批应用示范生产线,建成与国际接轨的实验研究平台和科研管理体制。

2.2020年度绩效目标

(1)青岛大学实验室

序号

目标

目标解释

1

实施进度

按时完成研究方向预期进度。

2

科研产出

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 36 项;相关领域发表有影响力的研究论文 240 篇以上;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 36 项;实现成果转化 8 项;获得国家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 1-2 项。

3

人才培养和

引进

培养硕士研究生 150 名,博士研究生 18 名,联合培养研究生 6 人,接收博士后人员 12 名开展研究;引进培养领军人才及青年高端人才 4 人以上。

4

开放交流

采购30万以上仪器设备 12 套以上,开放共享 40 余台套大型仪器设备;组织设立开放课题 48 项;派出访问学者 9 人以上。

(2)齐鲁工业大学实验室

序号

目标

目标解释

1

实施进度

按时完成研究方向预期进度。

2

科研产出

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 33 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20 项;发表SCI收录论文 300 篇;出版学术专著 5 部;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 5 项。

3

人才培养和

引进

培养或引进 3 名高层次人才及中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和引进学术骨干 9 名以上。

4

开放交流

科研人员、研究生或博士后国际交流学习人数达到 12名 以上;设立开放课题 90 项;设立自助研发课题60项。

二、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一)评价范围和目的

1.评价范围。省级资金6000万元,2018年-2020年分别投向青岛大学实验室和齐鲁工业大学实验室各3000万元,涉及青岛和济南2个市。

2.评价目的。通过评价,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运行管理、资金使用管理,以及产出效益等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为改进政策、规范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供参考依据。

(二)评价依据

本次评价主要依据财政部、省财政厅出台的关于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制度办法,科技部、省科技厅印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以及其他相关资料。

(三)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本次绩效评价根据资金使用方向和各自实验室项目特点,分别对青岛大学实验室项目和齐鲁工业大学实验室项目设定相应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项目决策(10分)、项目管理(20分)、项目绩效(70分)三个方面,下设二、三、四级指标,总分值设定为100分。

2.评价级次和标准。本次评价分为4个等级:综合得分在90分(含)-100分为优;综合得分在80分(含)-90分为良;综合得分在60分(含)-80分为中;综合得分在60分以下为差。

(四)评价方法

本次评价采用比较法、因素分析法、专家评议法和公众调查法等方法,通过对决策、过程、产出、效益的比较和分析,本着科学规范、客观公正的原则,对政策和资金开展综合评价。由于本项目资金投向相对集中,因此全部采取现场评价。

三、评价结论

(一)综合评价结论

经评审,2020年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综合得分91.78分,评价等级为“优”。其中,青岛大学实验室项目得分90.11分,评价等级为“优”,齐鲁工业大学实验室项目得分93.44分,评价等级为“优”。

(二)绩效分析

1.项目立项方面

分值6分,综评得分4分,得分率66.67%。该指标得分率较低,主要是部分绩效目标设置不科学,不能准确反映项目实施情况,随着实验室条件建设、人员队伍、产出能力的不断增强,绩效指标应符合实验室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

2.资金落实方面

分值4分,综评得分3分,得分率75%。该指标得分率中等,主要是2018-2020年省级资金6000万元到位率100%,但由于项目在2018年10月份完成批复,根据项目实施进度,省级年度资金于每年第四季度拨付,大部分在次年实现支出。

3.资金管理方面

分值10分,综评得分8.91分,得分率89.1%。该指标得分率较高,主要是两家实验室对于专项资金的使用独立核算、单独列报,支出依据合理,通过招投标程序进行采购,并建立了有效的财务监控制度。但也存在资金随项目实施进度跨年度支出,影响当年执行率的问题。

4.组织实施方面

分值10分,综评得分10分,得分率100%。该指标得分率高,主要是两家实验室组织架构完善、分工明确,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学术委员会架构完成,每年按规定按时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根据实验室具体情况,分别在学校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实验室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5.项目产出方面

(1)青岛大学实验室

分值45分,得分43分,得分率95.6%。该指标得分率高,主要是项目产出情况好,2018-2020年青岛大学实验室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1项,完成82项自主研究课题立项工作,开放课题立项57项,发表科研论文409篇、专著3部;制定标准1项;授权发明专利98项,获得省部级奖励5项,完成技术成果转化24项。人才引育方面,共邀请知名专家71人次到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实验室多人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实验公共服务平台所有仪器设备实现开放共享,3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均按规定纳入校、市、省各级共享平台。

(2)齐鲁工业大学实验室

分值45分,得分43.74分,得分97.2%。该指标得分率高,主要是项目产出情况好,2018-2020年齐鲁工业大学实验室新立项项目15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2项,设置自主研究课题45项。面向国内外设立开放课题55项。获省部级奖励23项,发表SCI收录论文367篇,申请专利235项,出版专著6部,制定行业标准1项。人才引育方面,引进高端人才充实实验室高层次人才队伍,大力推进优秀人才培养工作,针对青年人才培养设立专项经费和国际合作基金。实验室固定人员吉兴香教授获得中国造纸学会蔡伦青年科技奖。

6.项目效果方面

(1)青岛大学实验室

分值25分,得分22分,得分率88%。该指标得分率良好,主要是项目符合推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发展的战略需求,有效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制定纤维用海藻酸钠(标准号:FZ/T 51018-2020)行业标准1项,完成预定绩效目标,对行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必要依据。但技术成果转化率较低,未完成新产品、新装置、新工艺、新技术的成果开发,对相关产业发展尚未形成有效创新驱动。

(2)齐鲁工业大学实验室

分值25分,得分23分,得分率92%。该指标得分率较高,主要是项目牵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废纸替代清洁生产工艺及固废源头减量集成技术”,制定行业标准1项,在实现技术成果转化,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等方面呈逐年递增趋势,对接新旧动能转换十大产业中的高端化工(生物化工)和新材料(生物基材料)产业,推动实施绿色高效清洁生产,建立资源、环境、效益统一协调的循环发展模式。但在高水平项目和成果的谋划和设计方面需进一步加强。

(三)取得的成效

1.基础理论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在国家科技发展总体目标的指导下,两所实验室以“省部共建”为契机,着力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在相关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共性技术等重大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引领和支撑相关产业提质升级。

建设运行期间,青岛大学实验室在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领域取得多项标志性研究成果,并获得包括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山东省技术发明奖在内的省部级奖励8项,其中“高稳定颜料微胶囊体系的开发及在生物多糖纺织材料着色中的应用”项目的成功研发有助于打破国外公司对高品质颜料微胶囊体系制造和应用的长期垄断,项目授权发明专利21项,发表学术论文18篇。

齐鲁工业大学实验室在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领域取得多项标志性研究成果,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奖8项,及其他省部级奖励13项。其中,“制浆造纸清洁生产与水污染全过程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所研发的技术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及原国家环保部等部委鼓励推荐的先进技术,为造纸行业新旧动能转换和绿色制造提供了示范。已获授权发明专利30件、发表SCI论文36篇,出版专著3部。“高性能木材化学浆绿色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系统阐释了生物-化学协同漂白与纯化纤维的作用机制,提出了木素增效溶出理论,实现了理论创新及应用,项目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已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

2.研究成果转化取得良好成效。通过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的政策支持和平台资源,进一步利用其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创新优势,积极向企业或者其他组织转移转化科技成果,促进技术运用推广,推进区域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青岛大学实验室研发“纳纤膜”新材料,投产后预计年可实现收入6.34亿元、利税1.45亿元,新增就业2000人,合作企业建成了年产1000万平方米“纳纤膜”生产线。“无乳胶机制地毯产业化集成技术”项目,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形成500万m2/年的产能,产品性能均优于国家标准;投产三年其合作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7870万元,新增利润25673.5万元,税金8893.4万元,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齐鲁工业大学实验室发明专利“一种硫酸盐法蒸煮的针阔混合浆的漂白工艺”获2018年山东省专利奖一等奖,预计为合作企业新增产值191.93亿元、新增利润23.46亿元。“制浆造纸清洁生产与水污染全过程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研发的技术已在10家大中型企业推广应用,近三年累计实现产值876.79亿元、利润168.29亿元。

3.实验能力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确立以省政府为责任主体,科技部协助建设,省科技厅主管、依托单位具体实施为基础的建设方针,以凝练发展方向,加强人才队伍和实验条件建设,加强开放合作,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建立健全运行管理机制为目标。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青岛大学实验室建设运行以来,完成123名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实验室38人次前往美国、香港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承办“中国化纤科技大会(青岛大学2020)暨第26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世界海洋科技大会”等多项重要会议。3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均按规定纳入校、市、省各级共享平台。

齐鲁工业大学实验室完成76名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实验室人员共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394人次,成功主办和承办了2020年第六届中国淀粉科学会议,2020年第二届木质素和胶原基材料青年国际会议等行业重大会议。

4.人才培养和引进得到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的方针,建立符合实验室内在需求和特色的人才引进、竞争和激励机制,创建科学、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大力推进优秀人才培养工作。强化和壮大优秀中青年人才队伍,为实验室提供了重要后备力量。

建设运行期间青岛大学实验室培养和引进拔尖创新人才10余人。培养博士研究生27名、硕士研究生368名。齐鲁工业大学实验室培养和引进拔尖创新人才10余人,培养硕士研究生115名。

(四)存在的问题

1.项目资金当年执行率较低。2018年至2020年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省级资金投入6000万元,由于项目在2018年10月份完成批复,当年资金于年底拨付,其后每年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均在第四季度拨付,大部分于次年实现支出,影响了当年资金执行率。

2.绩效目标与实验室建设不够匹配。建设初期指标设置较高,中期指标设置较低。实验室设立初期,条件建设、人员配备相对薄弱,部分绩效指标完成难度较大。项目于2018年10月份完成立项批复,由于时间短暂,2018年部分绩效指标完成情况欠佳。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条件建设持续完善、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实验室产出能力逐渐加强,2020年部分绩效指标相对于实验室发展阶段来说设置较低,难以发挥其对实验室产出的促进作用。

3.2020年初阶段项目实施进度滞后。由于2020年1月份新冠疫情的出现,实验室各项工作停滞,开放课题、学术会议等无法开展,疫情形势稳定后实验室的相关工作逐步启动,项目实施进度明显加快。

4.部分设施设备维护力度不足。有的调查问卷反映实验室建设条件仍然有限,测试平台维护没有严格做到“专人专责”,共享仪器的使用预约不充分,影响研究项目进度,有的测试类仪器数量不足,上下水管、通风柜、实验台等基础设施的老旧状况严重。

5.自主研究课题数量偏少。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有的实验室管理技术人员反映,实验室自主课题数量需要进一步增加。

四、意见建议

(一)重视人才队伍培养,提升实验室平台管理水平。建议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在实验室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加大实验室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落实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实验室应充分发挥集聚人才的优势,将青年储备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同时关注技术人才成长。

(二)科学设置绩效目标,符合项目客观实际。绩效目标应符合指向明确、具体细化、合理可行、相应匹配原则,关键性指标做到定量表述,不能以量化形式表述的,应采用分级分档定性表述,结合实验室实际发展情况,做到科学预测,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三)强化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加强和改进专项资金的审核和拨付工作,建立完善预算项目和专项资金使用的检查、评价、考核机制。项目部门应严格执行预算,规范资金管理使用,杜绝大额资金闲置和浪费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加强日常管理维护,推动实验室高质量建设。加强测试平台的维护和建设,加强测试设备管理,做到专人专责、落实到人,及时更新改善实验设施设备,确保满足项目研究进展需要。

(五)加强成果转化落地,促进提升技术竞争力。强化服务国家战略意识,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优势,与政府、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加强原创性关键技术的落地转化,切实增强行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助力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生产力水平。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