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强省 山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绩斐然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 2021-12-10 19:45 文字大小:

今天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介绍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

山东正在探索推进“链长制”工作机制,请问目前的进展情况,以及下步安排打算?

凌文答:刚才谈到,为更好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务实担当,按照“紧盯前沿、沿链谋划,龙头牵引、培育壮大,打造生态、集群发展”的思路,聚焦9大产业领域,筛选42条重点产业链,探索推进“链长制”工作机制,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在此基础上,组织工信、教育、科技等部门,建立“链主”企业牵头主导、产业链联盟合作、产学研协同推进、要素保障服务4项推进机制,细化制定了产业链优化提升的实施方案。

下一步,我们将狠抓推进落实,切实增强“链主型”企业影响力和带动力,牵引上下游企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推动重点产业链固基强基,提升稳定性和竞争力。一是集中力量攻坚突破。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精选关键产业链,作为当前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要素支撑,加大政策倾斜,争取尽快实现较大突破。二是持续完善推进机制。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引导产业链联盟成员对接合作,推动解决行业关键共性问题。进一步强化省市一体化联动推进机制、跨部门产学研融合促进机制,在加强双招双引、提升创新能力、推进数字赋能等方面,谋划实施更多实招硬招。三是策划实施重点项目。切实抓好现有重点项目的推动建设,促进资源要素协调,争取尽快投产见效。依托产业链联盟组织协同优势,统筹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资源,策划推动更多补链延链强链项目。积极发挥山东特色优势,主动参与国家产业链现代化、产业基础再造工作,从更高层面、更大范围解决我省产业链供应链的循环畅通问题。四是强化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培育非政府、非营利、独立法人性质的产业链发展促进机构,牵头建设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检验检测、网络销售等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供需对接、市场开拓、协同创新、产融合作、人才招引等活动,提高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服务能力。

中国新闻社记者:

山东省5G基站建设开通已经突破10万个,工业互联网深度开发应用,请问下步将开展哪些工作?

凌文答:正如这位记者朋友所言,我省在5G和工业互联网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主要得益于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网络强国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大力推动5G和工业互联网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见事早、行动快、力度大,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先发优势,为新时代制造强省、数字强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发展环境方面,我们在全国率先建立“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推进机制,先后出台“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措施”“加快5G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持续优化5G基站建设和用电、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5G和工业互联网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在网络建设方面,我们持之以恒抢抓5G基站建设,就在两周前,也就是11月28日,周乃翔省长在济南亲自开通了全省第10万个5G基站。另外,刚才我也介绍了,我们正在试点建设全国第一张1700公里确定性网络。济南、青岛、日照3市达到“双千兆”城市标准。我们深入开展“个十百”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行动,拥有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两个国家级“双跨”平台,建成省级行业平台115个,形成了“资源共享、流量集聚”的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工信部公示的2021年度特色专业型平台中,我省入围10个,累计达到18个、数量居全国首位。在扩展应用方面,我们累计培育“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5G产业发展”等省级试点示范项目603个、总投资700多亿元,融合新模式不断涌现,行业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刚才也提到,工信部公布的“5G+工业互联网”20个典型应用场景中,山东在电子设备制造、装备制造、采矿、电力等4个行业入围,居全国首位。我们还建成了全国首个5G智慧码头;打造了全国首个“5G+VR+确定性网络+国产手术机器人”远程医疗应用场景;京台高速泰安至枣庄段双向八车道改扩建项目成为目前国内里程最长、规模最大、应用场景最丰富、设备配置最优的智慧高速。据权威数据(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2021))显示,山东两化融合发展水平64.2、居全国第二;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是获工信部支持建设的全国第2个示范区。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先进制造业强省和数字强省建设目标,以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突破口,加快建成网络设施完备、平台建设领先、融合应用引领、支撑保障有力的5G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高地。一是完善总体方案。聚焦短板瓶颈,对《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规划》进行修改完善;尽快出台《推动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18条措施》,推动我省工业互联网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创新发展。二是创新推进机制。“院企一体化”推动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山东未来集团实质化运行,加快整合设立山东未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健全“研究院+集团+基金+联盟+数字专员”推进机制,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研发团队,加快突破一批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以市场化模式加快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三是提升网络能力。持续加快5G建设步伐,实现县级以上城区5G网络连续覆盖,推动5G应用加快从社会公共区域转向产业应用领域,从生产外围环节向生产内部延伸。支持青岛设立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加快建设济南、青岛两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争取更多国家重大项目布局山东。加快确定性网络建设,为企业提供超大容量、超低时延、超高可靠性的网络服务。四是优化平台体系。集聚平台、政策、服务等要素资源,支持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平台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115家省级行业平台发挥积极作用。立足我省优势行业和领域,再培育50家省级行业平台,后备进入国家队。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评价机制,聚焦工业数据采集、工业知识图谱、工业模型库等内容,引导平台持续提升服务能力。五是深化行业应用。加快推动重点工业设备上云上平台,提升企业对接工业互联网的基础能力。开展“平台+解决方案”集成创新应用试点,推动重点平台深入行业现场、汇聚行业资源、积累行业知识,“一行业一重点”打造百个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应用场景。新培育5个以上工业互联网园区,依托平台规模化带动园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区域资源共享协同水平。

大众日报记者:

请问,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困难问题有什么具体办法?

凌文答: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山东中小企业发展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具有多样性、差异化的经济生态,是经济韧性的重要保障。截至今年11月底,全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1294.4万户,比年初增加124.6万户,其中,中小企业户数达到402万户,比年初增加42万户,从市场主体、经济规模、税收支撑、就业保障等各个方面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加强制度设计,加大政策供给,强化要素保障,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创设了良好环境。一是强化有效制度供给。《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已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我省成为全国最早出台民营经济立法的省份之一。《山东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山东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山东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行动方案》等十余项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出台实施,构建起“1+N”高效政策体系。二是精准推送惠企政策。依托山东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企业社保、市场监管、税务等数据建模分析,推动政策与企业智能匹配,精准推送。建立全省中小企业信息库,目前已汇聚280多万户中小企业信息,联合三大通信运营商,通过短信推送方式,及时将“六稳”“六保”政策清单等信息传递到企业,今年已集中推送政策4次,通过平台精准推送超过3000万条、短信推送超过800万条。三是深度推动数字赋能。自今年4月份开始,组织数字专员1200余名,服务覆盖中小企业60万余家,直接对接服务中小企业10万余家。指导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围绕生产经营“堵点”“断点”,开展“精准滴灌”,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全力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四是大力促进产融合作。强化融资担保服务,84家担保机构纳入工信部“中小企业担保业务信息系统”报送管理、45家纳入省再担保分险体系管理,引导年化担保费率2%以上的小微企业担保额度达到450亿元。推动实施供应链融资,截至目前,全省应收账款融资业务达到1604亿元,同比增长17%,签发供应链票据50亿元。组织产投对接活动,今年已推动87个企业项目与投融资机构达到合作意向,涉及金额156亿元。扩大应急转贷服务规模,190家省市县应急转贷平台和15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组成搭建起了全省企业应急转贷服务体系,累计为近1.6万家企业提供转贷服务2233亿元,降低转贷成本93亿元。五是抓好清理拖欠民营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全面实现了台账无分歧欠款、非涉诉有分歧欠款“双清零”,为5.6万余户市场主体松绑解负,清偿比例始终保持全国前列,形成了法治化清欠的山东经验。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非公经济发展协调机制作用,联合有关部门,进一步聚焦优化服务环境、提升创新基础能力、解决融资难题等方面,全力打造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长高地。一是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全面落实《山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修订《山东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实施“一业一证”改革扩面提质工程,深化审批制度改革,企业开办实行一窗受理、一表填报、全程网办,实现企业设立登记、刻制印章、申领发票、社保医保登记、公积金登记1个工作日办结,提供24小时在线政务服务。二是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支持42条重点产业链“链主”型民营企业牵头建设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在每个产业领域布局1-2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技术创新中心,推动资源共享、成果共用。争取到2025年,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0家左右。鼓励民营企业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推进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加快突破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难题。三是进一步解决融资难题。推进建设普惠金融体系,扩大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应用,提高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效率。健全省级应急转贷服务体系,用足用好中小企业应急转贷基金和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政策。发挥新动能基金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对符合条件的省级瞪羚、独角兽、单项冠军企业项目予以重点投资。建设“省产业与资本对接云平台”,举办“产业资本对接”系列活动。以“专精特新”高成长企业作为上市培育“金种子”,组成上市培育共同体,推动上市融资。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