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介绍
访谈主题:

“乡村振兴 科技特派员在行动”第七十九期直播

嘉宾简介:

张倩 滨州市沾化区科技局科技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科技创新发展室主任

李庆军 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服务中心冬枣(林果)研究室副主任/科技特派员

耿志忠 滨州市沾化区志忠冬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科技特派员帮扶对象

访谈时间:

2021-11-08

访谈地点:

山东广播电台

访谈图片
文字直播

本期介绍

科技特派员李庆军上线《乡村振兴 科技特派员在行动》!李庆军,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服务中心冬枣(林果)研究室副主任。在枣园的提质增效上,他和帮扶对象耿志忠一起系统地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工作。通过实施枣园生草、增施有机肥和套用无纺布果袋这三项新技术,耿志忠的枣园里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冬枣含糖量明显提高,果实基本达到“落地即碎”,耿志忠成为“枣王”,冬枣每亩销售收入也超过7万元。在他们的带领下,更多的乡亲们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更多详情,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视频和图文直播。

首先请滨州市沾化区科技局科技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科技创新发展室张倩主任跟大家分享推介沾化农业基本情况:

沾化区位于山东省北部,渤海湾南岸,海岸线长77.28公里,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的主战场。沾化区自然禀赋优越,是国家命名的“中国冬枣之乡”,也是海洋渔业大区。其中,2020年全区冬枣实现总产量5.5亿斤,总产值达到37亿元,沾化冬枣已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地理标志产品100强,品牌价值56.11亿元,带动枣农人均冬枣纯收入1万元;2020年沾化渔业经济总产值达75.8亿元。沾化虾酱、沾化虾皮、沾化文蛤、沾化三疣梭子蟹、沾化渤海毛虾和沾化海蜇均成功申报地理标志产品。近年来沾化深入落实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服务行动,切实把创新的动能扩算到田间地头,推动冬枣产业、海洋渔业向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接下来,请出优秀科技特派员代表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服务中心冬枣(林果)研究室李庆军主任,请您先做自我介绍:

我是科技特派员、滨州市枣园提质增效科技扶贫服务队队长李庆军,来自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服务中心。我主要从事果树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被选派为特派员后,先后帮扶过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古城镇北耿村、油坊村,大高镇台一村、台二村,无棣县水湾镇的王什虎村、崔桥村、张建屯村、周家村、于辛店村、崔家村、白杨村等21个村,其中省定贫困村18个。

请李庆军主任介绍一下,您去到帮扶村后,发现当地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

被选派为特派员后,我几乎走遍了滨州市沾化区和无棣县的每一个种植冬枣的村。这使我有机会了解当地冬枣产业的状况和枣农的需求也更方便我开展帮扶工作。我发现当地冬枣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树体结构不合理,枣园郁闭。通风透光条件差,不方便田间作业。二是因为施用有机肥少了,土壤养分失衡,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板结返碱,微生物数量减少,进而导致树势衰弱,病虫害频发,枣园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三是冬枣品质下降。树势弱了结果也受影响,现在冬枣产量不稳,果实品质持续降低,脆度下降已达不到“冬枣落地即碎”的程度。四是农残超标。病虫害频发则要求使用更多的农药。冬枣生长期内一般是5-7天喷一次农药,这就又导致冬枣农残超标。

请科技特派员李庆军介绍一下是如何帮助枣农解决这些问题的,并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从采取的措施有:(土壤修复、树势、无纺布果袋、病虫害)

1. “养根壮树,根深叶茂,土优果良”,土壤管理是提质增效的关键因素。针对长期施用化肥、除草剂导致的枣园土壤生态恶化问题,创新性地开展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状检测与优化改良技术研究。在沾化区古城镇和下洼镇通过行间生草、割草覆树盘等枣园土壤生态修复技术并使用自制专用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优化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使土壤pH值从8.2降到7.4左右。

2.在沾化区和无棣县开展枣树高纺锤(篱壁)树形以及老树嫁接换头技术,推动冬枣栽培管理技术的转型升级。通过改革栽培方式、控制树高、主干枣头培养等措施,改善了透风透光条件,减轻了病虫害发生,主干上均匀分布 20-30个枣头。

3.从2009年开始在沾化区古城镇和耿志忠师傅研究并示范推广以套无纺布果袋为核心的冬枣优质清洁生产技术,通过套袋、无纺布防草地膜等措施,套袋后果面更加光洁艳丽,降低果实农残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平均值达到24.49%,比不套袋高11.98%;单果重平均17.16g,比不套袋高 23.45%,果实亮度提高7.91%;同时,与裸土相比,无纺布防草地膜覆盖可降低各土层酸碱度0.2-0.4,地膜覆盖压盐的效果好,各土层水溶性盐含量可降低 0.27-0.50g/kg。

4.通过研究枣树主要病虫害和新发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防治方法以及枣园试验科学施肥用药、花前期疏花疏果、花后期保花保果等技术,有效提高了枣树管理水平和果实品质,化肥使用量减少30%,农药使用量减少30%,耿志忠师傅亩年纯收入7万元以上。

5.示范培训推广。这些新技术在帮扶对象的枣园里实施并取得一定经验之后,我们认为可以推广,要让更多的枣农使用这些新技术从而获得更好收益。2016年至今,作为科技特派员我先后组织沾化区和无棣县200多名科技示范户到帮扶对象的枣园参观学习。2020年在无棣县水湾镇崔桥村也建设了一片示范园。另外,我以科技特派员和滨州市枣园提质增效科技扶贫服务队的名义举办了二十三次培训班,培训农民400多人次。通过培训和示范,让枣农学到了管理冬枣的新技术,增强了他们科技致富的能力。

请科技特派员李庆军介绍一下是如何与帮扶对象结缘的?帮扶前后有哪些变化?

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枣农耿志忠师傅在枣园里认识。那时他的枣和普通其他枣农的一样,几块钱一斤,口感中等。他的枣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到1%。谈到冬枣产业,当时我们俩一致认为,要想种出好枣首先把土壤养肥,其次是解决农药残留问题。

十几年以前国内在其他品种的果园里,如苹果等,已有人尝试生草,但很少。在冬枣园里生草的据我所知那时还没有。但我知道欧美国家在果园进行长期行间生草后培肥地力的效果很好。通过去外地考察、请教当地果树站的领导专家,最终我们决定在耿志忠的枣园里进行自然生草。另外,通过施用煮熟发酵的大豆、畜禽粪便等共同提高枣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沾化冬枣号称“活维生素丸”,后来因为农残超标冬枣被成为“活药丸”。这个问题成为阻碍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大家都为此感到头疼。借鉴苹果和梨套袋的经验,当时有关部门和一些枣农尝试着给冬枣套塑料袋和纸袋。但套塑料袋和纸袋影响冬枣糖分转化积累和着色,所以尝试了几年以后都放弃了。在和耿志忠师傅初次认识的那一天我突然想到我读研究生时的导师、青岛农业大学原永兵教授在研究苹果、葡萄等使用的无纺布果袋。这种果袋透气、透光、不透水还可自然降解。于是第一次我就和老师要来300个他做好的葡萄袋,用剪刀沿纵向剪开,一分为二,把整个冬枣的枣吊都套住。到了秋天一看果虽然变红了,口感也还行,但整个枣吊上的叶子都蔫了。枣吊上的叶子萎蔫后肯定打破了枣树上的库源关系,也势必影响冬枣品质。第一次虽然没完全成功,但我们也有很大的收获,那就是套无纺布果袋后不影响冬枣着色。基于此,我们第二年让原老师按我们提供的尺寸做了冬枣专用无纺布果袋,一个冬枣套一个袋。2015年被选定为声科技特派员后,我和耿志忠正式结为帮扶对子,系统地开展冬枣安全和品质提升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经过多年的探索和验证,我发现枣园生草不仅能提高土壤有机质,而是能够整体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状。目前在滨州生草的枣园已达到1500多亩,这些枣园里的土壤孔隙度更大、肥力更足、酶活性更强、微生物种类和相对丰度更高。目前我正在主持制定滨州市地方标准《枣园生草技术规程》,将把成套的枣园生草技术总结出来,供广大枣农使用、参考。

通过实施早园生草、增施有机肥和套无纺布果袋这3项新技术,2016年秋,耿志忠师傅的枣园里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2%以上,冬枣含糖量达28%左右,基本达到“落地即碎”的程度,销售价格达到80—120元一斤。一开始很多人不理解,一个冬枣套一个袋得增加多少人工成本。我们算一笔账,套一个枣的人工加材料成本不到1毛钱,销售价格却从两三毛钱增加到三四块钱。那一年他的冬枣亩销售收入突破7万元,这个收益水平一直持续到现在,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他也因此多次在全区赛枣大会上获奖,2021年又在第十四届沾化冬枣“枣王争霸赛”上获得“沾冬2号”枣王。

请科技特派员帮扶对象,沾化志忠冬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介绍产业现状以及下一步发展计划?

认识科技特派员李庆军以前我就是一名普通枣农。那时我的枣园亩收入也是四五千块钱。正是科技特派员让我的枣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让我开始走上的致富路。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受益者、一名退伍军人、区政协委员,我自己致富后不忘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我们这些技术全部是公开的。看到别的枣农和我付出的心血差不多但收益不理想,我也很着急。所以平时我们通过举办培训班、接待枣农参观等方式积极宣传这3项技术。目前到我们枣园参观学习后开始生草的枣园超过1500亩,套袋的枣园也达到了300多亩。使用新技术后,他们的经济收入翻了好几番。在此,我也通过省广播电台这个平台跟广大果农说一句:种冬枣(其他果树应该也一样)一定要讲科学,技术上要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我的20亩冬枣园已全部嫁接成二代冬枣,建起了大棚,因此枣的品质越来越好,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越来越强。在上述3项技术的基础上,我们正在探索实施限产、膜下滴管等技术。这些技术已经在冬枣节本提质增效方面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我当选为沾化区政协委员并于2019年被评为滨州“最美退役军人”;2021年我还获得了农民高级农艺师技术职称。相信在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我们的冬枣无论是品质还是收益都能不断攀登新高峰、创造新纪录。

请李庆军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简单分享一下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的趋势以及本专业有科技含量的技术。

果园不仅是一棵棵树的简单排列,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数以千百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活在其中。这些相生相克的生命体在土壤空气的包裹支撑下世代繁衍,而果树这是其中的一员。果园生态系统是有感知、有反应甚至是有感情的。想让果树产好果,首先要保证果园生态的健康。我们目前广泛采用的大量施化肥,喷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的做法显然不能满足要求。因此,探索“从栽树到采摘”、“从树根到树梢”全周期、全方位的果园生态优化技术体系是果业科技革命重要使命。

从我目前的研究方向来说,在前期生草和施用煮熟发酵的大豆、畜禽粪便的基础上我们又探索了“产物还园技术”制成冬枣树专用有机肥。在栽植之前就“深开沟、多施肥”,为果树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舒适的生长环境。然后采用宽行密植及配套新树形的方式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和田间作业条件,让“树-人”关系更加和谐友好。

除了栽培模式和树形,简单适用的大棚和病虫害防治系统也亟待配套。目前,在冬枣园里建大棚已经很普遍,但其功能仅限于避雨、增温。如在现有基础上稍加改进就可以在降低成本、简化操作管理的基础上使其具备防治病虫害、调节微气候等功能。

请张倩主任给大家总结一下,是什么样的推进机制让科技特派员和帮扶帮扶对象紧密的共同推进冬枣产业?

一是立足产业发展需求精准选派。紧紧围绕我区冬枣种植、水产养殖等农业重点领域产业发展规划,特色农业发展需求筛选人选。目前,全区已推荐选派省级科技特派员76名,其中冬枣产业发展相关的科技特派员40名,占比达到52.6%。今年以来科技特派员已开展培训38次,培训种养专业户330人次,惠及群众1200余人,为我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是升级服务团队提高服务水平。深入落实《滨州市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服务行动实施方案》,邀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李庆军、卢振宇、李文斌等多位专家参与我区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同时柔性引进山东果树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等多家高校、科研院所的15名专家加入到我区科技特派员队伍中,不断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广先进技术等方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三是依托科创平台加快技术推广。积极推动冬枣研究所、沾化区高值化农业科技研究院创建省、市新型研发机构,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新产品、新品种推广,“沾冬二号”新品种推广达到1万亩,成功入选第七届(武汉)世界军人运动会专供水果;“广泰一号”对虾新品种预估销售300多亿尾,入选2021东京奥运会专供食品,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下一步针对科技特派员的服务有什么样的计划和打算?请张主任给大家介绍:

一是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工作机制。坚持科技人才下沉基层,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落实保障措施,加强部门联动,充分发挥学科间、区域间、部门间相互交流的积极作用,营造有利于培育农业科技人才的良好环境。

二是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创新科技特派员选派方式,,通过“人才枣乡行”“英才下乡”等活动,引进高层次人才、选聘优秀本土人才,扩大科技特派员遴选范围,精准选拔,着力推进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

三是强化项目扶持。优先支持科技特派员主持或参与实施示范项目以及乡村振兴科技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示范推广,充分发挥科技项目促进和引领作用,推动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网友问答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