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环翠区打好创新平台“组合拳” 激发双招双引新活力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环翠区科技局 发布时间: 2021-10-14 10:24 文字大小:

威海市环翠区坚持把创新平台作为创新环境的“放大器”、促进创新的“助推器”、双招双引的“强磁场”,全面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努力构建吸引高校、企业、人才的创新“洼地”,推动产业聚集发展、创新链效能提升,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用好“三种模式”推进招院引所

集聚整合相关优势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源头创新力量,搭建创新平台。一是发挥“院士效应”引技术。引进激光与光电子领域泰斗、中国科学院姚建铨院士团队,打造激光与光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建设我国激光与光电信息创新技术的重要产业化基地,推进高精加工、激光清洗、智慧海洋、光学医美等10个项目加速转化,邀请中国工程院潘德炉院士、中国科学院祝世宁等成立院士咨询委员会,引入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博士科研团队10余人,通过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迅速完成技术研发、产品推广、产业落地过程,并与中威橡胶开展轮胎模具激光清洗设备研发,与威高集团山东高创医疗器械国家研究院达成联合共建实验室协议。二是用好“资源优势”引央企。以浅海综合试验场地理优势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发优势为切入点,对接引进航天科技、航天科工2家世界500强企业,打造海洋无人装备与技术联合创新中心、激光通信先进技术研究院,引进航天激光生产线,服务国家卫星星座组网工程,为我市创新体系注入顶流航天资源,打造航天科技进军海洋领域“出海口”。三是巧借“科研论坛”引产业。借助中欧膜技术研讨会品牌效应,投资3.5亿元,联合市政府、哈尔滨工业大学、欧洲膜学会、中国膜工业协会打造专业园区,举办中欧膜产业合作对接会等活动,绘制了双招双引“图谱”,挂图作战、持续跟进,吸引了打破碳化硅质膜材国际垄断的华瓷新材料等一批膜技术龙头企业,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军、欧洲膜学会荣誉主席恩瑞克·德里奥利等一批高端人才入驻,累计招引项目、科研机构29个,实现产值过亿元。

打造“一个载体”服务招才引智

以威海创新园为载体,打造完善的“综合中心+高端人才+引导基金+产业基地”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一是完善保障措施。出台了《环翠区关于加快建设威海创新园的专项扶持意见》,对于引进领军人才的创新创业项目,最高给予300万元资助;建设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人才公寓等功能区,引进北京智汇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人才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设立了总规模2亿元的新旧动能转换赋能基金和2亿元的新创产业投资基金,整合全区楼宇、土地场地资源15万平方米,视人才需求分段分时提供资金和场地保障。二是打响人才品牌。为深度挖掘顶级人才,先后举办、承接第21届中国遥测遥控科技大会、第22届中国科协年会等活动,邀请700余位专家来威对接、考察;鼓励运营机构及入驻企业承办创新创业活动,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展会和竞赛,引进乌克兰院士科尔图诺夫被省委刘家义书记亲自接见,园区企业奥牧智能、川渊科技在省级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优异成绩;已引进和培育包含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在内31名高层次人才,建成院士工作站1处,吸引200余名高校老师及毕业生来创新园就业创业。

围绕“两个方向”促进资源利用

充分发挥平台资源优势,以平台招商和产业转化为着力点,加速外部资源与本地产业、本地企业相结合,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开展平台招商。依托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共建的海洋智能装备研究中心,开展海洋高端智能装备产业链招商,已入驻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企业、项目10个,近两年实现产值6000万元以上,雷达测速产品远销巴西、泰国、加拿大、厄瓜多尔等国家。同时,为提高项目产业化效率,指导中心联合西港游艇成功申报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获省专项资金990万元支持,推动解决海洋高端智能装备在产业应用过程中研发投入大、产出慢、可靠性差等问题。二是加速合作转化。激光与光电子信息技术研究在“3(研发中心)+1(实验室)+1(运营单位)”模式的组织架构上,推动其建立“运营公司+产业化子公司”的新模式,成立清创激光、谱跃光电、光研院医疗器械3个产业化子公司,负责研发项目产业化转化。青岛大学威海创新研究院在全市范围内首次采用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模式,通过科研团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开展项目合作、协助引进人才等方式实现营收,已与企业开展合作40余项,实现横向合作经费900余万元,研究院由最初的3个研发中心4个研发团队,扩充至5个研发中心8个团队,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和服务产业发展有机结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