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薛城区科技局六举措加速推进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枣庄市科技局 发布时间: 2020-09-24 09:23 文字大小:

枣庄市薛城区科技局紧紧围绕“科教体制”改革,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制定六项措施,大力实施创新平台梯次培育计划,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要素有效集聚和优化配置,加速推进县域“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全区现有国家级平台载体2家,省级33家,市级45家,博士工作站19家。今年以来,已申报市级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2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6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8家,四级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已初具雏形。

一是政策激励“优”环境。

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实施了《薛城区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等4项支持、奖励企业引进人才、建设创新平台、创新创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累计奖励企业创新资金1100余万元,助力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结合全区考核体系调整,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考核内容,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意识,调动了抓好科技平台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二是深入调研“摸”实底。

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多种方式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摸”清底数。收集整理历年来我区建设的各类平台载体,深入研究分布行业、领域、属地,为调整创新平台布局打下坚实的基础。主动深入企业走访,逐一排查登记,进一步摸清底数。开展引进外国智力专题调研活动,进一步完善全区外国专家需求信息库和技术引进台账。开展科技助力精准扶贫调研活动,梳理查找科技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科技扶贫工作健康开展。

三是内引外联“招”人才。

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通过项目委托、共建研发机构等方式,构建一批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通过进高校、参会展等形式广揽英才。积极联系、组织镇街、相关部门和企业参加各类成果交流、推介会,主动赴相关高校高校开展校企、人才对接活动,参加人才交流会、外国专家齐鲁行和枣庄行活动,充分发挥产业、项目的人才吸附效应,引导专家型、专业型人才向重点产业聚拢,为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中科绿碳公司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合作,引进丁奎岭院士团队,建设院士工作站和中试基地,其CO2资源化利用合成DMF成套技术、工艺和装备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评定为“成果国际首创,整体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

四是分类施策“助”提升。

实施创新平台梯次培育计划,针对不同企业的既有条件,对照申报标准,为企业提供“定制套餐”,精准化、差异化服务,储备一批、提升一批,梯次培育、整体提升。鼓励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企业围绕装备、工艺和产品开展技术创新,普遍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做好平台储备。鼓励具有市、省级平台的龙头骨干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派专业人员上门指导提升,积极创建更高级别的平台,聚集和培养科技人才、促进应用研究成果转化。我区高标准建设了薛城大学生创业园,吸引入驻创业团队160多家,带动2000余人创业就业。该园自2015年成功申报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后,不断提升服务能力,2018年成功申报山东省众创空间,2020年成功申报国家级众创空间。

五是上门服务“暖”企业。

联合财政、税务,克服疫情影响,主动上门为企业宣传相关政策,面对面指导企业研发经费的归集、职工养老金的交付、科研人员核查等难题;针对部分企业技术人员少、经验不足的现状,根据企业意愿,引入中介机构帮助整理相关材料,“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办”,提高了申报的成功率。把现场核查、指导有机结合,发挥专业和信息优势,指导企业通过网络填报申报材料,完善申报条件,让企业少跑腿甚至不跑腿。

六是产学研联合“强”根基。

把工业园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载体,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推进产学研联合,积极打造科研中心,努力搭建科技合作平台。围绕各区优势行业和重点产业领域,引导企业建立一批行业技术研发中心,使其能够承担国家、省、市重大创新项目。近年来,全区累计20余家企业承担市级以上科技项目,争取无偿经费260余万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