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业产业“强链”“补链” 《山东新闻联播》点赞山东农业科技载体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山东新闻联播 发布时间: 2020-08-03 15:00 文字大小:

8月1日,山东新闻联播以《山东:打造农业科技载体 为农业产业“强链”“补链”》为题,报道山东通过农业科技园区把创新要素向农业注入,延长、做强、优化农业产业链,推动乡村振兴迸发生机。以下为报道内容↓↓↓

【导语】 山东通过农业科技园区把创新要素向农业注入,延长、做强、优化农业产业链,推动乡村振兴迸发生机。

【正文】 在邹城国家农业科技园,蘑菇工厂又一批产品即将下线。车间里,一排排菌棒整齐码放在架子上,饱满的蘑菇齐刷刷探出脑袋等待采收。

【同期声】 常猛 山东常生源菌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夏天高温,要想吃到这种菇,靠传统大棚是不行的。可是在这样的培育室里,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全部采用智能化控制、通过物联网管理,一年365天都能采收。

【正文】 为了探索这种先进的种植模式,常生源建成了邹城第一个蘑菇工厂。生产车间全年能完成8次循环种植,在一个占地100平米的菇房内,每年能采摘新鲜蘑菇168吨。但随着让产量几何级数的增长,同质化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同期声】 常猛 山东常生源菌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金针菇、杏鲍菇等品种工厂化生产技术简单、周期短,产量相对较高,所以企业基本都是生产这几个品种,很单一,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不强。

【正文】 对症下药,邹城把目光投向了大家不愿做、做不成的稀有品种上。而转型需要核心技术,为了吸引创新资源,邹城专门拿出500亩土地,建成食用菌孵化器,用政策和资金撬动成果转化。

【同期声】 山东省科创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李晓博

银耳新品种,你闻它有淡淡的桂花的清香,就是它的芳香类的物质含量比较高。

【正文】 最近,这种与众不同的银耳就要大面积推广,培育新品种的李晓博当初被引进邹城,正是因为她掌握菌种开发的核心技术。目前,已经开发了十几个珍优菌种,李晓博也因此被评为产业领军人才。

【同期声】 山东省科创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李晓博

给了我这样的一个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我的创新活力。品种的一个更新迭代,甚至于我们下一步做这种药食同源的一个珍优食用菌品种,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正文】 提质增量只是做强蘑菇产业的生产环节,想要挖掘更大的价值,还要不断拉长产业链。现在,产业园正在推动智能设备制造、食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行业与食用菌生产企业深度融合。为此,邹城今年投资2000万元打造了一个公共研发平台,国内外30多家科研院所汇聚在园区协同攻关。

【同期声】 邹城市科技局局长 蔡庆华

靠企业单打独斗的话,它的成本和周期都会比较长。因此这个时候政府就应该扶持引导,把手中的资源变成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我们力争将来要形成百亿规模,这百亿规模里边不仅仅是有食用菌的种植,更应该有附加值高的部分。

【正文】 以园区为载体,聚集政策、资金、技术和品牌,目前,山东所有涉农县(区)已经实现了农业科技园区全覆盖,全省一半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来自园区,产值达到248亿元。

【同期声】 山东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副处长 刘赤兵

形成了以黄三角国家农高区为龙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级农高区为骨干、省级农业科技园为根基,构建起梯次发展的农业科技园区四级体系,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最终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科技方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