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决胜全面小康,科技特派员在行动”第十七期直播
张文国 商河县科技局副局长/县科技局分管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负责人
车素英 商河县果树站高级农艺师/优秀科技特派员
张洪军 商河县绿康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科技特派员帮扶对象
史益民 商河县金盆地家庭农场农场主/科技特派员帮扶对象
2020-06-18
山东广播电台



记者:介绍商河县农业概况及科技服务工作情况?
张文国:商河县隶属于济南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是济南市的北大门。商河县是国家和山东省重要的粮、棉、果、蔬、畜牧生产基地,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年来相继被授予“全国优质商品粮基地县”,“山东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国家级粮改饲示范县”、“山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山东省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等多项荣誉称号。
立足商河县情,商河县科技局把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科技扶贫作为科技工作的重心,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工作,自2013年—2017年先后共选派科技特派员99人,其中科技服务贫困村54人,科技服务企业和合作社等新型农业主体45人,共服务185个贫困村和45家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截至目前,经省科技厅备案的省级科技特派员达到了80人。在科技特派员管理工作上2019年获得了省科技厅的通报表彰。
记者:车素英作为科技特派员,当时到的哪个贫困村?看见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车素英:我是2016年就去了殷巷镇逯家村和玉皇庙镇南史庄村。商河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生产稳定,气候温暖,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农业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多数农民过上了较为富裕的新农村生活。但有一些村庄由于科技欠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等原因,仍旧挣扎在贫困生活之中,如何发挥自身的一技之长,帮助贫困村尽快脱贫是我一直以来致力于思考和关注的事情。
记者:为什么原先果树要间作在麦地里?您来了之后做了哪些调整?这些调整对果树生长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车素英:确保果树栽植成活率,改变过去“年年栽树不见树”的现状。 过去果树春季栽植在麦田里,一般麦收后成活率只能达到60%左右,秋季再间作玉米,秋收后能保存下来的果树所剩无几,这样就造成了年年栽树不见树,严重挫伤了群众栽植果树的积极性。即使幸存下来的果园,因小麦、玉米等高杆作物的影响,严重影响果树正常生长,导致果树树形紊乱郁闭、病虫害发生严重、产量低、效益差,形成了劳民伤财的普遍现象。 我担任这三个贫困村的特派员后,结合外地的先进经验,2016年春建设的三个高效特色经济林示范园,按要求行间一律不准间作小麦、玉米等高杆作物,除了给果树留足营养畦外,采取果树与留兰香间作的模式,在行间种植了留兰香,这样所栽植的苹果树成活率达95%以上,而且果园通风透光,果树生长健壮、园相整齐一致,第二年部分果树已经开始结果,第三年亩产量能达到500斤。
记者:留兰香为什么有这么可观的经济效益?
车素英:留兰香每年收割2次,第一次收割7月中下旬进行,第二次收割在11月上旬进行,每次收割后统一炼油,逯家村建设了大型的留兰香加工车间,平均每亩留兰香茎叶提炼留兰香油10千克,每千克300-320元,这样仅地上茎、叶提炼留兰香油平均每亩收入3000多元。地下生长的根可用于继续繁殖,扩大再生产,每年每亩可收入1500元,这样全年每亩留兰香共收入4500多元,比小麦、玉米每亩收入近2000元,高出2500多元,这样每亩收入翻一番还多,大大提高了果农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建立起了一种行之有效的产业。
记者:逯家村支书张洪军当时怎么会看中留兰香产业?
张洪军:村里基础设施提升了,我又开始考虑群众的致富问题。逯家村之前是典型的贫困村,村小地少,缺乏支柱产业,土地是老百姓手头上唯一的资产。只有让老百姓“唯一的资产”动起来,村庄才能“活”过来,群众才能富起来。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在村里的“土地上”做起了文章。 经过多方考察,我了解到留兰香种植效益较好,但考虑到群众可能对新产业不认可,我决定,自己先试种,成功以后再推广。2012年,我先与自家兄弟种植了60亩核桃与留兰香,当年收益与传统作物持平,没有达到理想的收益。于是,我自掏腰包,多次到青云等地考察,引进了新的留兰香品种,反复尝试新的管理办法和经验。这一年,逯家留兰香亩均净收益达2500元以上,相当于2亩以上传统作物。 其实,殷巷镇早在2004年就开始尝试种植留兰香,后因管理不善造成效益降低,面积减少到不到200亩,濒临绝迹。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我决定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上下功夫。2016年,我开始在逯家村推广精细化管理模式:冬季合理密植,第二年春季灌溉,适当施有机肥,去除变异植株,夏、秋季择时收割。这种管理模式实现了亩均15公斤精油产量的历史最高纪录。
记者:金盆地家庭农场秉承绿色发展、科学种植、生态养殖、精深加工发展理念,如何改革创新,打破固有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促进三产融合,推动一方发展,助力产业振兴?
史益民:农场土地原为史家庙村砖瓦厂片区土地,2010年砖瓦厂关停并闲置。2013年为激活民间资本,盘活闲置土地,使其产生产出效益,史家庙村村委会以整体发包形式,将土地流转给我。农场改造前,整体地势低洼不平,常年积水,旱不能浇,涝不能排。砖厂生产时期取土遗留方坑,错乱分布,把整体面积分割成凌乱小块田,方坑水面约占整体面积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为露田,地表砖块林立,土壤贫瘠板结,对农作物种植不具备良好条件。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自己的500多亩土地,坚持向土地要产出、夺效益,充分利用废旧砖瓦厂的地理环境,变废为宝,拟定了粮食种植、淡水养殖、白酒酿造、农闲娱乐的发展基调,让原始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渔业生产标准化、白酒酿造品牌化,打造宜产、宜游、宜乐的田园农场,让农业现代化,让农民职业化,让群众回归自然,寻找乡愁,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
记者:科技特派员来后,探索果树栽培新模式的好处是什么?
车素英:我所服务的商河县殷巷镇逯家村烟富8号苹果示范园,面积54亩、核桃84亩、葡萄82亩,全村共有果园220亩(全村以无粮田地)。村支部书记通过土地流转,将全村的土地流转出来,成立了“济南绿康果业合作社”,村民成为合作社的社员,合作社实行统一栽植、统一施肥浇水、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整形修剪,统一销售,统一分红等统一管理,带领合作社的社员(包括各贫困户)共同致富。 苹果树采用先进的垂柳式树形,结果早、产量高、品种好、效益可观,为确保贫困户前期收入,除了给果树留足营养畦外,全部采取果树与留兰香间作的模式。留兰香是多年生草本植物, 茎直立,高60-70厘米,其茎、叶经蒸馏可提取留兰香油,用于牙膏、香皂、口香糖的加香等,效益可观。 这种栽培模式:第一,给果树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确保果树通风透光、健壮生长。第二,增加果农前几年的经济收入。第三,也正符合目前提倡的果园生草法,这样既能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还能防止其他杂草的生长。第四,由于留兰香叶、茎有很大是香味,对害虫有趋避性,减少果树防止害虫喷药的次数,确保果品绿色无公害的生产。第五,留兰香的秸秆还可以进行树盘覆盖(树盘覆盖的好处很多)。第六,能替出剩余劳力外出务工等。
记者:金盆地合作社主要有哪些产品,如何将农场建成一二三产业融合于一体的示范场?
史益民:制定了2014年-2023年的10年规划,突出生产、生态、生活相结合,计划把农场建设成集农业生产、生态、生活、观光、旅游、休闲、采摘、加工于一体的示范场。 一是以高粱种植为基础、白酒加工为依托,酿造体验、封坛窖藏,弘扬中华白酒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 二是利用丰富的水资源,打造标准化水产养殖示范区。 三是利用科学种植技术,引进强筋粉小麦、黑小麦的种植,打造粮食种植示范农场。 四是适度规模禽类养殖、大棚瓜果种植配套农场内容,打造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农场。
记者:商河县科技局工作中的亮点创新点,可分享,可复制的有没有?
张文国:商河县科技局把科技特派员作为科技推广和扶贫的重要载体,不断加大科技推广、服务等工作措施,助推贫困村、贫困户加快脱贫步伐。(一)强化观念认识,营造工作氛围(二)全力推动示范,注重项目实施(三)抓机制创新,推行“三项机制”(四)加强考核监督,促进工作出成效(五)加强管理,促进特派员队伍规范化。
记者:倡导关爱科技特派员,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有哪些困难?如何解决?
张文国:(一)科技特派员的社会影响面还不大。 (二)特派员的培训交流力度不大,科技特派员个体服务能力的不足。
记者:作为科技特派员,下一步工作打算?
车素英:发挥自身优势,继续扎实做好科技特派员工作,继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科技培训方式,并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及时总结好的工作经验继续推广,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不断改进,为商河县贫困村脱贫致富做出自己应有的一点贡献。
记者:商河县科技局下一步工作重点?
张文国:(1)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2)大力培育科技示范典型。(3)加强科技项目的实施与推广示范。(4) 营造科技特派员工作良好环境。(5)加强交流和科技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