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介绍
访谈主题:

“决胜全面小康,科技特派员在行动”第十五期直播

嘉宾简介:

刘东芳 滨州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市科技局分管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负责人

王秀丽 无棣县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优秀组织实施单位代表

刘国利 无棣县小泊头镇人民政府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优秀科技特派员

高文俊 无棣县小泊头镇郭马村村支部书记/科技特派员帮扶对象

访谈时间:

2020-06-05

访谈地点:

山东广播电台

访谈图片
文字直播

记者:请介绍下滨州市农业科技创新总体情况?

刘东芳:滨州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两区一圈”叠加地带,是山东省的“北大门”。到2019年底,共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8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600多个。全市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家,省级农业科技园9家,其中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被科技部列入全国创新示范区,滨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去年通过科技部验收,滨城省级农业科技园省厅考核为优秀,园区带动了150余家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发展。另外全市备案建设国家级星创天地8家,省级农科驿站31家,其中建设在省扶贫工作重点村的农科驿站有19家,认定滨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团队31个,省科技厅认定的科技特派员377名。粮食加工、畜牧水产两大涉农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分别突破千亿元。

记者:滨州市是如何做好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

刘东芳:近年来,滨州市将农业科技人才引领放在农业科技创新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做好科技特派员、科技指导人员的服务保障工作,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成立滨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团队。二是探索院地合作新模式。三是开展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及培训。

记者:无棣县科技局作为科技特派员的组织实施单位是怎么做的?

王秀丽:我们把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为推进基层科技服务机制创新的举措和解决当前的农村科技力量不足突出问题的有力抓手,以服务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出发点,加强顶层设计,放眼全省科技人才,选优配强科技特派队伍。一是尤其充分利用山东省农科院把我县列为“重点扶贫联系县”的有利契机,2016年协调省农科院选派科技人员到我县挂职科技副镇长,把这些高层次人才纳入我县科技特派员队伍,这些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很好地在对接服务的镇街得到了转化实施。二是深入挖掘“土专家”、农村实用科技人才等,从行业协会、镇街三农站所、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按照个人自愿、组织选派结合的原则选派本土专家纳入科技特派员队伍管理。特派员专业涵盖农作物种植、林果种植、畜牧养殖等10余个专业,特派员数量2016年35名、2017 -2018年39名,2019年至今年84名。2019年11月,通过实施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公益类科技攻关第二批),8家涉农企业成立8支科技服务队,通过承担项目形式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89名技术人员参与课题。全县124个贫困村实现了科技特派员全覆盖,覆盖率保持100%。2019年11月13日,无棣县科技局被评为科技特派员工作优秀组织实施单位,受到省科技厅的表彰。

记者:农科院在无棣县做着什么样的工作?他们发挥着什么作用?

王秀丽:山东省农科院各科研所充分发挥优势,帮助我县建立了一系列成果转化基地。省农科院在我县小泊头镇建立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无棣循环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省农科院农产品所在佘家镇建设了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草药创新团队薄荷示范基地和农产品研究所无棣博士工作站,帮助我们完成了《佘家镇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编制。山东棉花中心在西小王镇建设了棉花中心鲁北试验培训基地,帮助我县棉花产业实现了三产融合发展。省农科院资环所在小泊头镇开展盐碱地覆膜水稻种植试验示范。省农科院的帮扶成果在我县各镇办、企业遍地开花,农科院的专家们也已经成为了广大农民的好朋友。

记者:作为一名农业科技特派员,如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刘国利: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我认为必须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做科技明白人、有心人、热心人,积极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发挥科技帮扶辐射带动作用,有效解决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带领群众依靠科技实现稳定脱贫致富。

记者:无棣县是金丝小枣之乡,你是一名枣业科技专家,在枣业技术服务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刘国利:作为在枣树底下成长起来的技术人员,我研究的冬枣温室提早成熟栽培技术取得成功,成为全国大棚冬枣栽培首例。解决了冬枣集中上市的矛盾,经济效益比普通冬枣提高6-8倍,这一栽培模式被中央电视台7频道进行了全程录制。随着冬枣产业的快速发展,密植低产冬枣园面积逐年增加。我常年蹲在枣园里采取多种模式进行丰产改造,进行观察和记录,提炼出了探索丰产、优质改造模式,亲自带领枣农对0.6万亩低产园进行改造。由于枣树的结果枝组结果5年以上就开始衰老,枣果产量和品质就会明显降低,通过反复的试验,利用10年的时间发明出“枣树结果枝组更新复壮与结果两不误的生产技术”被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枣树更新复壮模式,在全县推广面积达到5万亩。

记者:无棣县针对科技特派员的业务技能进行了哪些重点培训?

王秀丽:围绕贫困村群众的技术需求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我们组织动员科技特派员们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科技服务下基层”活动,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通过现场讲解、示范指导、入户面授、集中培训等形式,把农业科技传播到千家万户,让群众在最短的时间掌握先进的农业适用技术,培育和造就了一大批乡土科技人才。近两年,我们组织开展了“中草药种植”“果树新品种技术推广与应用”“盐碱地中药材高效生产技术”“植物营养知识与日光温室蔬菜生态无土栽培技术”“林下养鸡技术”“黄三角地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等专题培训10余场次,培训农民3000余人次,普及推广了有机蔬菜、林下养鹅、棉花机采等一大批先进实用技术,对种植大户、合作社负责人等进行精准培养,累计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15人。

记者:无棣县小泊头镇郭马村在科技特派员刘国利的帮扶下建起了林场,如何发挥农科驿站,星创天地等服务载体的作用?

高文俊:星创天地依托俊棣树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完成了“衰老期结果枣树更新复壮与结果两不误的技术研发和应用”、“促进枣果膨大的冬枣树开甲技术研发与应用”两项科技成果认定和转化落地。在无棣县小泊头镇、无棣县水湾镇、无棣县棣丰街道办事处、无棣县信阳镇、预计推广面积20000亩,实现每亩达到3000斤,每斤增收0.5元,年可增加经济效益3000万元。2019年,合作社承接了山东省科技厅《农作物绿色高质高效生产试验示范》和《轻度盐碱地循环农业模式创新和增效技术集成示范》两项重大课题,通过课题的实施,继续对两项科技成果和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进行推广转化。建立了绿色高质高效农业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承担省重点研发项目《滨州市科技支撑乡村产业振兴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建立了“滨州市无棣俊棣树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科技扶贫示范区”,由省农科院玉米所提供技术支撑,在省定贫困村郭马村重点打造占地200亩的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积极开展好技术推广和示范,有效解决农业科技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成为精准扶贫、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农业科技新品牌。

记者:科技特派员如何在俊棣林场成功探索了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高文俊:引导合作社充分利用林下空间资源,发展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林鸡、林鹅、林鸽、林羊”等林禽、林畜模式,实现了“土地种树—林下养畜禽—畜禽粪肥地—土地栽树”的立体林业循环发展模式。通过林下养殖基地的建立,结合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安排村11个贫困户在林场内打工,每年给他们18000元的工资,使他们在家们上实现脱贫致富,同时我还专门组织了一批70岁左右的老年队伍,让他们在林场内专门保卫森林防火,每天发给他们60元的工资,目的是让这些老人们既有一定的收入,还给他们创造一个一起快乐的空间。

记者:为科技特派员提供创新创业舞台方面,县科技局做了哪些工作?

王秀丽:我们通过建设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农科驿站、星创天地等服务载体,积极为科技特派员提供创新创业平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2017年无棣俊棣林牧合作社获批科技部第二批星创天地。我们在绿风农业、十里香等涉农企业设立了16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小泊头郭马村农科驿站是山东省备案的第一批农科驿站,也是滨州市第一个建设在省定贫困村的农业服务信息点。此外,我们还指导山东绿风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建设了柳堡镇常南农科驿站、无棣中原草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建设了海丰街道曹庙农科驿站、无棣现康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无棣县水湾镇崔家桥村农科驿站、山东省十里香芝麻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了无棣县棣丰街道河北村农科驿站等8家农科驿站。这些农科驿站中,科技特派员领衔创办的农科驿站就有6家,成为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载体。

记者:科技特派员如何培养乡土人才?

刘国利:加强新技术培训,培养乡土人才是科技特派员的一项重要任务。我每年举办各类型科技培训班20余期,培训农民和技术人员1200人次。让农民群众逐步掌握了棉花、玉米、小麦、花生等作物的高质高效生产技术,冬枣、苗木、葡萄等标准化管理等实用技术。推广小麦宽幅精播技术6.2万亩,落实配方施肥技术6.2亩,落实农田免耕深松3.6万亩,建立冬枣标准化生产基地200亩,马牙枣生产基地100亩。建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田间学校”,根据农作物的不同生长季节,进行有重点的培训、现场指导,逐步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根据苗木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了80名农产品经纪人,打通了农产品的销售的“最后一公里”。培养“齐鲁乡村之星”1名,“滨州市乡村之星”3名。

记者:滨州市科技特派员工作有哪些好的做法和成效?

刘东芳: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做出重要指示,作为科技主管部门深受鼓舞和鞭策,为更好地发挥科技特派员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我市对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来的经验、做法和工作成效进行了总结:一是严格把握选派标准,确保服务质量。二是外引内挖,选好配强特派员队伍。三是依托科技载体,探索服务模式。四是加强宣传推介,树立先进典型。

记者:下一步如何做好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

刘东芳:下一步,我们将在省科技厅指导支持下,多向兄弟市科技主管部门学习好的经验做法,我市也从以下几点做好这项工作:一是明确主要任务。二是突出精准帮扶。三是开展特色服务。四是强化典型宣传。

记者:今后在推动科技特派工作方面,县科技局有哪些计划?

王秀丽:我们将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要指示精神,打造科技特派员为乡村振兴赋能亮点工程。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队伍的专业特长,为农民提供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加大对农业农村的科技扶贫帮扶力度,帮助农业科技型企业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及团队,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无棣品牌”和“无棣经验”,总结一批先进典型做法,树立优秀科技特派员标杆,让科技特派员工作在社会上受重视、得尊敬,吸引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才服务三农。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加强农科驿站、星创天地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网友问答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