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介绍
访谈主题:

“决胜全面小康,科技特派员在行动”第三十六期直播

嘉宾简介:

刘丽萍  东营市东营区科技局副局长/区科技局分管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负责人  

刘雪兰 山东省农科院家禽研究所营养与环控研究室主任/优秀科技特派员

陈东亮 山东蓝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科技特派员帮扶对象

张   雷 山东蓝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科技特派员帮扶对象

访谈时间:

2020-11-17

访谈地点:

山东广播电台

访谈图片
文字直播

本期介绍

东营区地处黄河三角洲核心区域的中心地带,辖区总面积6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万亩,东营区成功创建省部共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县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县,2019年,全区现代农业增加值达12.5亿元。全区建成和在建现代农业园区43个,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3个,农科驿站4家,打造了“黄河三角洲大米”“蓝海逸园”“麻湾西瓜”“武王红西红柿”等40余个农产品品牌,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12万亩以上。农业专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区已有农业龙头企业64家,农民合作社273家,家庭农场217家。

东营市东营区农业科技服务概况

东营区地处黄河三角洲核心区域的中心地带,辖区总面积6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万亩,东营区成功创建省部共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县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县,2019年,全区现代农业增加值达12.5亿元。全区建成和在建现代农业园区43个,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3个,农科驿站4家,打造了“黄河三角洲大米”“蓝海逸园”“麻湾西瓜”“武王红西红柿”等40余个农产品品牌,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12万亩以上。农业专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区已有农业龙头企业64家,农民合作社273家,家庭农场217家。

东营区科技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科技供给高端化、农业产业高新化、乡村发展科技化,全区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平台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特派员工作覆盖面越来越大,在带动农民增收、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搭建农业科技发展平台,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通过省级、市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创建实施,加强与中科院专家团队的合作,2019年建设启用中科院专家实验楼,已入驻中科院专家团队5个。天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山东宝力生物质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建设院士工作站,通过院士团队的入驻,对农业企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我们通过平台建设提升农业企业产学研合作力度和发展水平,全区共建设农业企业市重点实验室3家,产业技术研究院2家,认定科技型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平台的搭建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载体,农业产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2.加强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以科技特派员制度为重大标志的农业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实践。目前,东营区选派科技特派员66名,其中33名经过省科技厅注册备案。科技特派员通过实施科技特派员项目,结合服务企业特色产业项目,通过宣传、讲座、示范、培训等方式,开展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咨询等,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2019年,科技特派员个人和组织单位获得省科技厅表彰。近年来,我局加大对科技特派员的管理和服务力度,2019年承办“全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暨科技扶贫工作专题培训班”,2020年承办“东营市科技支撑乡村产业振兴培训班”,集中组织培训农业龙头企业、驻村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等共计500余人次,为科技特派员开展工作保驾护航。

3.大力推进农业产学研合作,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我们认识到产业的兴旺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需要与高校院所合作共赢。区科技局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征集企业合作需求和技术需求,积极联系高校院所,帮助企业联系专家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共建等,推进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全区农业企业与中科院、省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等20余家国内外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联合创新,近年来,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承担国家项目8项,省级项目12项,市级项目7项。产学研合作工作向“政产学研用”延伸,开展小核心大协作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模式,全面提升团队科技创新能力与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

东营区科技局科技特派员工作亮点、创新点

东营区科技特派员工作坚持“四个聚焦”,实现“四个效应”,即:聚焦平台搭建,通过开展科技创新,让科技平台在项目实施中发挥载体作用;聚焦产业支撑,通过破解技术难题,让科技成果在产业发展中产生辐射效应;聚焦创新创业,通过领办或创办企业,让科技人才在脱贫致富中体现带动效应;聚焦贫困地区,通过人才下沉和科技下乡,让科技力量在脱贫攻坚中形成聚集效应。

聚焦平台搭建就是指通过科技特派员的指导服务,帮助企业搭建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各类平台,通过参与搭建对接机制,实现资源融汇,推进科研成果应用与转化、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

聚焦产业支撑就是指科技特派员通过服务的特色产业,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需求牵引,服务创新创业主体,针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需求、科技人才培养需求、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基层技术服务需求,推行订单式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打破封闭、分散的科研模式,改变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对接不畅现象,解决高校院所支撑地方产业发展力度不强、关键技术突破不够等问题,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打通了科技服务经济的“最后一公里”,在全区决胜脱贫攻坚关键战役中体现了科技担当。

聚焦创新创业就是支持选派为科技特派员的科研人员到我区创办企业,持有股权,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以订单等方式参与企业技术攻关。通过科技特派员服务农业龙头企业或者家庭农场,以流转土地,技术指导、集中培训等方式,帮助村居集体经济或者个人发展特色产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增收增效。

聚焦贫困地区就是在全区十个省定贫困村,全部配备科技特派员,通过基层调研,了解省定贫困村的科技需求,根据产业特色,每个村配备一名市农科院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科技特派员,帮助省定贫困村发展产业,解决技术难题,建设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科技扶贫示范点2处,让广大科技特派员在基层找到了发光发热的舞台,让科技特派员在脱贫攻坚和产业革命的科技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优秀科技特派员刘雪兰自我介绍、主攻专业?

本人主要从事鸡饲料营养调控技术和富营养鸡蛋生产技术方面的研究与技术服务工作,2019年被山东省科学技术厅选派为“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同年,被蓝海生态农业公司聘为首席养殖技术专家,并在公司建立了“博士科研工作站”,2020年6月,又与公司联合成立了“畜禽健康养殖产业技术研究院”,旨在提升蓝海畜禽养殖产业的质量效益和培优培强“蓝海逸园”畜禽产品品牌。

科特派员刘雪兰帮扶过哪个地区?当地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帮助他们改良?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与山东蓝海生态农业公司建立联系以来,帮扶做了如下工作:

1.饲料配方调整

起初,公司的鸡蛋产量和质量一般,而饲料成本居高不下,经调查,发现所用的全价料是根据自有的一些经验配制而成。于是就对各种饲料和所用的原料进行了采样和化验分析,根据鸡的日龄和品种对饲料配方进行了差别化调整,配方调整以后,产蛋量提高了5%,每吨全价料降低成本40元,每年节约饲料成本约35元左右,多生产鸡蛋10万斤。

2.通过营养手段调控鸡蛋品质

鸡蛋暗斑率高一直是公司鸡蛋生产中的难题。暗斑蛋比较容易浸染沙门氏菌,极大影响食品安全,降低鸡蛋的商品价值和人们的购买欲望。根据蛋壳暗斑形成的根本原因,从提高蛋鸡对钙的利用能力、增加壳膜厚度、增强蛋壳腺的结构、维持上皮细胞的完整性、维持基质蛋白的正常合成入手,选用特定的氨基酸、微量矿物元素、微生态制剂、油脂科学搭配而成一种复合饲料添加剂,应用后暗斑蛋产生率由17%显著降低至4%,极大地提高了鸡蛋品质,成功解决了鸡蛋暗斑产生率高的问题,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投入产出比更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保障食品安全,降低暗斑蛋造成的经济损失,推动蛋鸡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科技攻关助力企业特色产品开发

硒是人体健康决定性的元素,被誉为21世纪最具营养性的元素,被称为“长寿元素”“抗癌之王”。硒功能强大,主要表现为抗氧化、抗衰老、增强免疫力、排毒解毒、提高儿童智力并促进发育、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抗癌等。我国是国际公认的缺硒大国,有2/3以上地区被国际公认为缺硒地区。人体内的硒需要从食物中获取,而目前食品的过度精细加工造成硒的大量损失,因此补硒防病抗病刻不容缓。

补硒经过了4代的发展:无机硒、有机硒、纯天然植物有机硒和纯天然动物有机硒。研究发现,食用富硒的动物肉蛋的效果显著好于补充无机硒、植物态硒。鸡蛋是我国主要农产品,日常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研究富硒的鸡蛋有益于通过食用鸡蛋补充有机硒,利于人体的吸收。因此研究富硒鸡蛋的生产意义重大。

鉴于补硒的必要性和动物有机硒的优势,带领科研团队与公司技术人员开展了富硒鸡蛋的开发工作,目前公司生产的富硒鸡蛋具有如下特点:硒元素含量高达40~50μg/枚(普通鸡蛋10~18μg/枚),蛋白质含量提高6.4%,保质期延长1倍,蛋清黏稠度增加,蛋黄颜色加深,蛋中的胆固醇含量降低21.4%。

山东蓝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简介

山东蓝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作为蓝海集团“一体两翼”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于2011年1月,公司注册资金10000万元。是一家集农产品生态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仓储物流、农产品超市连锁、教育研学、休闲旅游等多种业态于一体,产供销、贸工农融合贯通,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公司拥有总占地面积4000亩的生态农业种植基地两处,建设高标准温室大棚300余栋,温控大棚11栋,引入国际领先的以色列滴灌设备及施肥一体机、荷兰雄峰授粉种植技术,实现了无土栽培和水肥一体化,年生产蔬菜600万斤,14个品种先后获得绿色农产品认证。年出栏量2.5万头的生猪养殖基地,年出栏70万只的国内规模最大的土鸡散养场,设施先进、国内唯一的太平洋银鲑养殖基地,原生态海参养殖基地一处。公司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山东省新六产示范企业”、“山东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

公司始终坚持“科技兴企”的战略方针,把创新发展的经营理念贯穿于工作始终。在科研工作上敢于创新,敢于实践,敢于打破传统的观念和理念,从产业发展到企业管理都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升公司整体竞争优势和运行质态。公司注重招才引智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等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全面产学研合作。先后被认定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高新技术科研基地”、“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示范基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东营蓝海博士工作站”、“东营市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及农业新技术示范基地”。通过多年的努力,建立了一支涵盖苗种繁育、生态种养殖、农产品加工、饲料加工、疾病防控等相关领域的高水平技术团队。

下一步,公司将紧紧围绕“加快基地建设,丰富服务内容”的工作方针,不断发展和完善自主创新技术体系,整合创新资源,打造现代农业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结合农业管理系统,完善物联网追溯体系,实现合作基地产品质量追溯全覆盖。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展高效农业技术研发,探索林下间作等种养模式,提高土地综合贡献率。扩大基地设施农业规模,提升基地标准化程度,为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及推广奠定更优质的产业基础。创新工作模式,深入开展产业扶贫和技术服务,助推农业提质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网友问答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