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闻联播》今天以“山东:科技赋能 小土豆做成大产业”为题报道了山东科技部门针对以往项目“碎片化”的现象,整合资源,聚焦重大品种创新,引导产业和技术同频发力,支持山东的小土豆做成全国的大产业。以下为详细内容:
【正文】塞上秋来,内蒙古乌兰察布牛羊肥美,商都县张国军家的土豆也喜获丰收。去年试种的新品种“希森6号”亩产5吨,让张国军成了当地的“薯王”,今年他把种植面积扩大到700亩。
【同期声】内蒙古商都县薯农 张国军
薯形又好、产量又高、又好吃,哪都认可,所有的客户客商,首选希森6。种七八百亩地,一年挣两三百万,对种地的来说,那可真是太行了。
【正文】这个让张国军赚得盆满钵溢的“希森6号”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马铃薯品种,它在山东胶州的测产,创下了亩产9.58吨的世界纪录。除了产量,这个品种的抗病抗旱能力和品质也都超过洋土豆,两年就在全国推广种植800万亩。可是有谁知道,这场跟洋土豆的竞争,从18年前就悄悄开始了。
【同期声】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梁希森一个农业大国,吃个薯条薯片还进口?那是落后。仔细一问呢是品种落后。下定决心搞育种,结果搞了两年失败了,失败是因为技术不行。我们找到国内的土豆专家孙慧生教授,她说,搞育种可烧钱,就算把钱花上也不一定搞出好品种。我说那也做。
【正文】那一年,这个不服输的山东农民决心从零开始。他自掏腰包从山东来到条件艰苦的内蒙古商都县建基地,进行杂交马铃薯的大田栽植和选种。这里海拔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育种隔离条件好,他把希望就寄托在这片土地上,经常带着团队在试验田里,一呆就是一整天。
【正文】他们要把三百亩试验田里的上万株土豆刨出来,按照“薯型好、产量高、口感好”的标准,一株一株进行对比、挑选。一个组合的几百株土豆中一般只有一两株符合标准,其余的全部淘汰。来年春天,把优选的“好土豆”种下去,秋天再“百里挑一”;到了第三年秋天,运气好的话,才会在收获时选出一个或几个符合预期的新品种。杂交育种好比大海捞针,考验着这群农民“土专家”。
【同期声】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梁希森
育种是靠福气。我育出这么多好的品种是中国的福气,绝对是中国人的福气。
【正文】然而科技的进步不可能只靠福气,我国土豆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全球第一,但在亩产排行榜上,全球103个土豆种植国,中国尴尬地排在93名。梁希森知道,要想补上这个短板,继续利用传统杂交技术将会越来越难。他在德州乐陵储备着2400多份来自世界各地的马铃薯种质材料,是全球最大的马铃薯种质资源库,唯有用分子育种、基因编辑等现代手段打开这座宝库。
【同期声】希森集团乐陵基地总经理 孔海明一个是技术需求,再一个种质资源的创新需求都是我们需要做的。加强科技投入单靠企业本身是不行的,需要高科技人才和行业的领军人才到我们企业里来,优势互补,这样出产新的品种就会更快。
【正文】9月12日,《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发布,省科技厅批准由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筹建山东省马铃薯技术创新中心。政府站台,向高端人才和国内外优势农科资源吹响了集结号。
【同期声】山东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 王守宝希森集团在马铃薯育种、培育方面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唯一的,也是引领的。我们通过创新平台的打造,可以沿着专业化、定向化进行培育,比方说耐盐碱的、高淀粉的、耐旱的、早熟的,这种方式对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会发挥更大作用。
【正文】迎着金色晨曦,希森集团第三个微型薯繁种基地开工建设,3万平米的扩繁车间建成后,每年能生产微型种薯4亿粒,预计再过三五年,全国一半的种植面积都能用上优质高产的“希森牌”脱毒种薯。按每亩增产1吨的最低值估算,一年至少能增产4000万吨,将为马铃薯的主粮化及其综合性开发开辟新的途径。
【同期声】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梁希森
他们有人才,我这有原料,下一步彻底把中国的土豆落后问题,下面的产业链问题全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