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政论专题片《筑梦之路》报道山东科技创新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齐鲁网 发布时间: 2018-12-21 10:58 文字大小: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政论专题片《筑梦之路》12月18日起,每天22:00在山东卫视播出。聚焦山东在改革开放40年里的沧桑巨变、沧桑渐变,与时代机遇相会相知的过程,《筑梦之路》通过风气之先、变革之本、动力之魂、活力之源、时代之潮五个维度,全面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山东开领风气之先的创举,以人民为中心的作为,创新创造的动力,人才活力的激发,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中,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壮志豪情。

20日晚《筑梦之路》播出第三集《动力之魂》。本集重点讲述了潍柴技术人员20年间3次去奥地利学习发动机技术的故事,浪潮从仿制第一台微机到研发第一台关键主机的故事,海尔从制定“13条厂规”到设立“自主管理班组”再到“人单合一”的故事,东岳在收入、待遇、荣誉、权利等方面的分配创新吸引大批人才的故事,临沂新明辉公司在临沂商城的扶持下发展成为全国劳保行业“独角兽”的故事等等。全面展示40年来,创新的根本支撑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动力之魂是创新。

wc1.JPG

掌握核心技术从中国潍柴到世界潍柴

山东省潍坊市的潍柴科技展馆陈列着潍柴几十年来研发的全系列发动机样品。已经退休多年的老工程师李昌信,时不时都会回来看一看。

潍柴原技术研究所所长李昌信说:“潍柴之所以能够搞到斯太尔项目,也不是平白无故,国家把斯太尔项目定在潍柴也是正确的。”

1983年7月,为了改变当时中国汽车行业“缺重少轻”的局面,国务院决定从奥地利引进斯太尔重型汽车项目,确定WD615系列柴油机在当时的潍坊柴油机厂定点生产。

三年后,35岁的李昌信被派往奥地利。先学习发动机图纸,再进行图纸国产化,对他们来说,这就像在一张白纸上作画,这是技术创新的起步阶段。

wc2.JPG

李昌信说:“有些图纸还看不懂,看不懂不是说有些文字上的,文字上的翻译基本上(没问题),我们都学了,但是有些规定、有些东西不清楚。你比如说它上面标1,标2,标的1到8,标了好多,你也不知道这个符号是什么意思。”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主要依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合资经营,通过市场换技术,获取经济发展。但是,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他人手里。

李昌信说:“最早是引进了一些零件,装了以后来进行试验,引进产品的消化吸收这个路,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创新。”

1996年,李昌信第二次前往奥地利,这次他学习的重点是图纸设计,消化吸收。潍柴的技术创新之路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李昌信说:“中国的国情跟他们还不一样,他们主要是车用发动机,咱们不能光车用,工农机械、客车、起动机、装载机这些,在它那个基础上再进行改进。”

2004年,已经59岁的李昌信第三次远赴奥地利。这次他带了一批年轻人,来和奥地利AVL李斯特公司做联合研发。在这批年轻人中,张英年龄最小,当时26岁。

潍柴发动机研究院特种平台室主任张英说:“燃油系统做了高压共轨电控柴油机,在这之前当时是我国也没有电控的柴油机,都是机械泵的,从蓝擎P12柴油研发开始,才用了高压共轨电控的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提高整个排放水平。”

zm3.JPG

回国后,李昌信带领团队开始进行自主研发。一年后,潍柴集团设计出“蓝擎发动机”,它是我国第一款完全自主创新的大功率高速发动机。此后潍柴集团持续加大投入,“蓝擎发动机”不断更新迭代。

改革开放40年,从引进模仿、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潍柴完成了华美的“三级跳”。目前,潍柴集团拥有国内、国际产品和技术授权专利2400多项,主持和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65项,成为响当当的行业翘楚。

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说:“核心技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不断地提升我们从追跑到和国外品牌的并跑,从一个中国潍坊的潍柴到全国的潍柴,最后现在走向了世界的潍柴。”

lc1.JPG

从技术跟随到技术赶超 浪潮实现华丽转身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的名著《第三次浪潮》,于1983年在中国出版发行。估计连这位未来学家也不曾预料,当时中国的一位年轻人,取了其中两个字,给自己设计的计算机命名,后来又成为了一个企业的名称——浪潮集团。

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说:“当时我们也是感觉说会掀起一个新的浪潮,这个名字起的也就是感觉说一浪高过一浪的,包括现在重新再读这本书,仍然有很多意义,实际上它里面就谈到了我们今天说的大数据,也就是说我们根据这个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现在叫第四次浪潮了。”

zm5.JPG

1985年,23岁的孙丕恕根据一本说明书和一台IBM的样机,仿制了中国第一代微机。如今这台“浪潮”已经成为骨灰级的“文物”,陈列在浪潮集团的展厅。改革开放40年,“浪潮”这个名字始终与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紧密联系。从仿制第一代微机到研发第一台小型机服务器,再到攻关第一台关键主机,浪潮完成了从技术跟随到技术赶超的华丽转身。

与展厅相邻的全自动化无人工厂,正在生产着用于国家关键领域的高端容错计算机天梭M13。这款计算机由浪潮集团自主研发,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孙丕恕说:“原来的产品全部都是进口的,(面临着)核心技术信息安全的巨大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解决国家最关注的信息安全问题,在解决信息安全的过程中,我们要把产品做出来,这里面就有核心的技术。”

wc3.JPG

改革开放40年,技术创新的智慧之光在山东汇聚,热潮涌动,光耀世界。和谐号、复兴号动车组、“蓝鲸2号”半潜式钻井平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一大批国之重器在此诞生。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黄少安说:“重要的大型的装备制造,可以说是大国重器,是一个国家经济体系里面的骨干和脊梁,工业的基础。山东在高端的装备制造业方面重要的技术创新,支撑着山东经济,也支撑着中国经济。”

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说:如果企业的制度和管理模式不对,就不存在真正的科技创新。如果企业的制度和管理模式对了,就会带来更多的科技创新。改革开放40年,在山东,与技术创新同步的,还有管理创新。

he9.JPG

以“人单合一”享誉世界 管理创新海尔一直在路上

在辽宁大连,邹业翔正同步在十多个QQ群里交流,群里的网友都是雷神游戏笔记本的忠实粉丝。如果说5年前的邹业翔还是海尔平台上一名创客的话,那如今他已经是16名创客的管理者了。

大连中青智创营销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邹业翔说:“我现在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哄我的员工们开心,员工对自己的那摊活完全负责任,把他当成自己的事情去做,公司不光是给他发基本的工资,还有你到底给公司带来了多大的效益,跟员工去分红。”

海尔集团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孵化出了雷神小微,雷神小微又裂变孵化出了一批像邹业翔团队这样的“小小微”团队。

he8.JPG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我们把他定位到人就是个自主人,你有自主的所有的权力,你可以去创造最大的价值。”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海尔就是中国的明星企业。普通消费者感受到的可能只是海尔产品的不断更新,但专业内和海尔人那里,感受更深的是海尔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

海尔的管理变革贯穿企业发展的每个阶段。2005年9月20日,海尔打破原有金字塔型、叠床架屋式的组织模式,实现了“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把权力直接下放给员工。

张瑞敏说:“老子《道德经》里有句话叫“太上不知有之”,就是最高的领导者,部下不知道你的存在,但是这个机制,会让部下去发挥自己的作用。”

“管住人”不是目的,“用好人”才是管理之道。1990年,质检组发现冰箱门封条与箱体之间有一条特别细小的缝隙,因为这件事,全厂整顿。

海尔集团退休员工李启明说:“自检、互检、专检这三道工序来把这个质量关,有些质量问题吧,我觉得不是什么质量问题,我觉得可以放过,但是他们就觉得不行,这样的话,只要有一点问题,就不能往下流通。”

海尔的管理变革,早在1984年张瑞敏砸冰箱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海尔集团退休员工韩震东说:“不光是把这个冰箱砸了,实际上把我们传统的对于质量意识的不重视,对产品精益求精的精神树立起来了。”

he1.JPG

当时的管理方式特别具体,直接体现就是海尔制定出的13条“厂规”。从13条“厂规”到“自主管理班组”再到“人单合一”,海尔的管理创新一直在路上。不断的“自以为非”,“自杀”重生。如今,除了产品,海尔已经以“人单合一”享誉世界,张瑞敏也因此两次登上哈佛商学院的讲台,“学生”变成“老师”。

张瑞敏说:“过去所有的中国的企业,我们没有自己的管理思想,没有自己的管理模式,我们都是学外国的,但是现在到物联网时代,国外的也不灵了,所以我们这个等于走到了前面去,我们希望第一个在物联网时代可以引领的商业模式,是中国企业来做的。”

9月20日,对海尔集团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2018年的这一天,海尔集团举行第二届“人单合一”模式国际论坛,来自美、英等国的专家和学者,齐聚一堂,纷纷前来分享他们对海尔这一模式的研究成果,探讨人单合一模式在物联网时代的最新进展。

哈佛商学院首席管理教授莫斯·坎特说:“当别人强迫我们改变的时候,就是一种威胁,但是如果我们主动改变的话,这就是一种机遇,海尔正是在主动寻找机遇。”

加里哈默实验室创始人加里·哈默说:“我们必须要让这些人感觉到有创新的精神,让他们成为创新者,让他们挑战现状,我们致力于重新颠覆管理,不是因为生产力失效,只是因为我们认为,人们可以有更好的结果。”

hd.JPG

韩都衣舍:发展员工能力 培养企业未来人才和领导者

2018年,“双11”,亿万网民购物的“狂欢节”,在著名互联网品牌生态运营商韩都衣舍里,扈嫣然的小组又创新了记录,3个人的服装销售额达到3500万元。

韩都衣舍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胡近东说:“我们业务的最核心的部分是什么?首先是设计,然后是视觉,再一个是销售,我们就想把最容易扯皮的和离市场最近的几个部门,把他们捏到一个单元里面。”

扈嫣然的三人小组,一人负责设计,一人负责生产,一人负责销售,而企业的物流、仓储、财务、甚至平台都退居幕后,为整个小组“赋能”。

韩都衣舍产品小组组长扈嫣然说:“由自己多说话,多去做,自己去带领自己的团队去发展,去前行。”

这是一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组织变革,一切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的极致体验为中心。

胡近东说:“要全面发展员工的能力,要培养企业未来的人才和领导者。这是韩都衣舍的小组设计的设想。”

zm0.JPG

改革开放40年来,山东企业不断以管理创新激发原动力:东阿阿胶“精细化管理”;中集来福士“精益管理”;山东高速“12310”模式;济南高新区“大部制”打造高效行政服务体系。

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秘书长潘建新表示:“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组织,小到一个企业,要想健康、稳定、长久地发展,必须走创新之路,但是创新之路必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创新管理。对于创新管理的正确认知,才能够让创新真正成为企业的原动力。”

dy1.JPG

分配方式创新做到极致 东岳集团这样留住人才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山东,是中国乡镇企业的聚集地之一,曾创造出令人瞩目的“胶东模式”。淄博市桓台县唐山镇,曾经名不见经传,如今却坐拥亚洲最大的氟硅材料生产基地。东岳集团是中国氟硅行业的龙头企业,1987年起步于乡镇企业,其创始人张建宏是一位退伍军人。凭着4万平方米的厂区、3套淘汰的化工设备、30多名工人,东岳集团几乎是白手起家。

东岳集团董事长张建宏说:“既没有人才又没有资金,又没有市场,所以说当时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当时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贷款没人给,大学生不可能到你这来上班,所以说那个时候也没有市场,也没有订单,一切就是要靠自己。 ”

dy9.JPG

如今年产值300多亿元的东岳集团,在全国民营企业中排名245位。东岳集团的跨越发展,最重要的经验就是解决了人最根本的需求,把分配方式的创新做到极致。16年前,张永明教授因为在化工领域的专业研究,从上海交通大学来到了这里。

东岳集团首席科学家张永明说:“我在上海一说要换房子,原来住的房子很小,公司知道这个情况以后,立马就给我一笔奖金,帮助把这个房子买下来。”

有人说,在东岳集团,科研人员是最有钱的。30多年间,来东岳集团的一批批科研人员,很多都成了“富翁”。张建宏说,只有让科研人员的收入与贡献相匹配,创新才能蔚然成风。

dy8.JPG

张建宏说:“我们应该说在不断地在一些矛盾中,甚至一些忧虑中,找到一个最佳点,找到一个我们认为让大家在这里共同创业、共同成长、共同分享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所以说我们说期权、股权、提成加奖励,就是要以效益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才智。”

人才来了,就会带动更多人才。这是东岳集团的一场新员工交流会。作为首席科学家,张永明为东岳集团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刚到东岳时,张建宏就给了他一个“三定大权”。

张建宏说:“我就给他提出,我说永明老师,搞科研我不如你,搞科研人才我更不如你,我就给你所有授权了。当时我说“三定大权”,找什么样的专家你来定,给他什么的待遇你来定给他,他们的职务和责任范围你来定。后来永明老师到北大、清华、北京化工大学,包括所有高等院校,他亲自去,他后来一个一个地给我们选了我们需要的这些专业人才。”

fp.JPG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分配方式的创新既可能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又更可能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优势。创新分配方式,创新的不只是收入、待遇、奖励,还有荣誉、权力、价值观和认同感。

山东省轻工集体企业联社党组书记邱青森表示:“发挥民营经济企业竞争机制方面,这种灵活性,它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起它内部的技术骨干、管理骨干、和熟练工人、产业工人的骨干,这几方面的历练。”

山东理工大学教授毕玉遂十几年如一日,潜心科研,今因为研究成果,成为“亿万富翁”。

山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毕玉遂说:“对于我们这个项目来讲,最大的没想到就是我们5个亿没想到。这个政策太好了,站在科研人员的根本利益上来考虑问题,来激励我们去创新。”

dy3.JPG

2017年,毕玉遂研发的化学发泡剂获得5亿元的成果转让费,学校将80%分配给个人,这也就意味着,毕玉遂将拥有4亿元的个人收入。

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吕传毅说:“你想他一个科研人员,拿了这么多奖励以后,他没有经济上的压力了,他就心无旁骛地做他愿意做的事。”

这一分配方式的依据,是山东省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李储林表示:“制定这些政策,就是要突破原来这几十年以来存在的机制体制的弊端,体现劳动的价值,科研人员也是劳动(人员),使他们在科研创造当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在分配制度改革当中使他们不仅体现了价值,还真真正正地得到了实惠。”

改革开放40年来,山东一直在探索、实践和完善如何从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到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用分配制度改革来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力。

lh2.JPG

政府观念创新 助力新明辉安全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行业独角兽

这几年,李辉的电商劳保用品生意越做越大,每周都要接待许多主动上门寻求合作的客人,一年的交易额就高达15亿元。

新明辉安全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辉说:“我也看到了很多文件,文件是什么呢?还奖钱呢。给我们奖了好几百万,有一次100万的,连建仓库也给奖钱,然后我们还是国家级物流标准化试点单位,连我们的货架都给我们出钱,我都没想到,人家就100万给你了,就白给了,我觉得还有这样的好事,你自己做自己的买卖,你做得好,人家还奖钱,咱为什么不使劲做。”

从“线下”到“线上”,李辉的做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临沂商城对电商的扶持。

临沂商城管委会副主任王东说:“今年年初,李辉遇到了事业发展的瓶颈:仓储空间严重不足。正在李辉一筹莫展时,临沂商城管委会向他伸出了援手。”

lh101.JPG

李辉说:“管委会的很多领导都来了,上我们这来看,说你这发展的很好,你有什么困难说,你需要什么,我说我需要有地方,好,这个解决,马上就给解决了。(给)我们批了400亩,其中有300亩是仓储用地,100亩是我们的商务办公区,我们未来将为2000人以上准备办公空间。”

临沂商城管委会副主任王东称:“ 从市政府的产业引导基金里拿出5个亿,设立了电商发展物流基金,引导企业向一些新型的新业态,新型的物流、电商的发展进行转型。”

对于李辉新明辉公司的发展,临沂商城不仅在“硬件”上支持,“软件”上也不断升级。商城主动上门,做起了“店小二式”的保姆式服务,甚至还配备了一个副处级局长给李辉现场服务。

经过不断扶持,新明辉公司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劳保用品网上经销商,成为名副其实的“劳保行业独角兽”。

时光回到改革开放之初。当时的临沂,内货不出,外货不入。为摆脱贫穷,当地群众开始做起了小生意,摆起了大大小小的地摊,自发市场就此萌芽。当摆地摊的个体户越来越多,政府就因势利导,在汽车站附近建起大棚,将市场固定下来。

临沂大学商学院经济系教授朱建成说:“在传统的体制下,不允许这个东西存在的,但是当时的政府能够把这个市场从小做到大,它是需要很大的政治智慧和勇气的。”

lh4.JPG

之后,临沂市政府不断进行尝试,探索出“五先五后”的路子。先成市后建场、先繁荣后规范、先综合后分离、先分散后集中、先简易后提高,各类市场蓬勃兴起。

临沂商城管委会副主任王东说:“临沂这个市场我们做过分析,临沂商城的产品,最精确的结合市场应该是东南亚、非洲、中东以及中亚等地区。”

目前,临沂商城正积极拓展海外版图。在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在沙特阿拉伯的吉达港、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等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纷纷建立了临沂商城。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黄少安表示:“政府的观念的创新,对临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它第一步支持,第二步还支持,第三步还支持,政府对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必须是持续的。”

bc2.JPG

如今的山东,资源配置创新正在进入一个“共建共享”的新阶段:“东方红2号”科考船航次共享,“神威E级原型机”大科学装置共享,东方影都影视制作资源共享,威海碳纤维产业园、济南“量子谷”大数据共享……共享是资源配置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

改革开放40年,山东在创新之路上砥砺奋进。技术、管理、分配方式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创新,有声有色,值得点赞!40年,创新的根本支撑是改革开放,40年,改革开放的动力之魂是创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