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德州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坚持把“技术、资本、人才”作为推动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着力推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构建科技创新生态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整合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主体、提升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和全省科技创新对接京津冀的桥头堡作用。
一、广泛深入开展科技合作,构建“双招双引”创新平台
2017年成功举办中国·德州京津冀鲁技术交易大会,实现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有效对接。550名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和省内16地市科技管理部门、600家企业参与对接。集中推介105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16项先进科技成果,签约项目共288项。42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研发团队和企业的75项科技成果参加拍卖,标的额1.867亿元。目前,德州市已连续举办两届京津冀鲁技术交易大会,全国区域性技术交易活动品牌效应已凸显,全市已有1100家企业与600家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开展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从企业技术需求出发,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绿色化工等七个产业领域,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颠覆性技术联合攻关,有效积聚产业资源,促进产业全面升级。全年共转化科技成果157项,列入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50项,争取资金4375万元。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积极加强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德国巴斯夫、美国硅谷等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重点推进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哈萨克斯坦分中心建设。
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德州市出台政策对新批建的省级院士工作站给予30万元奖励,对于新批建的市级院士工作站给予10万元奖励。目前,已建成省级院士工作站24家,市级院士工作站15家。2017年新增院士工作站10家,引进两院院士10人。2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3人入选泰山产业创新类、高效农业类领军人才,2人入选山东省西部人才培养计划。
二、完善“三级科技创新平台”,创新创业承载能力加速提升
一是建设山东省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积极推进与省科技厅共建山东省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将其打造成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优势特色的核心承载区、山东半岛国家自创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经济带的西拓枢纽、西部隆起带“德-枣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走廊”的北部枢纽和京津冀—山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辐射经济圈的中心枢纽”。2018年将与省科技厅建立省市会商机制,重点完成建设规划编制、管理机构设置、基金设立、线上平台建设等工作。
二是推进市级产业研究院建设。2017年,德州市共引进产业研究院6家。重点建设清华大学化工产业研究院和山东大学德州研究院。2018年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发展新引入10家重点高校产业研究院。
三是加快县市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重点打造配套支撑全程化、创新服务个性化、创业辅导专业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依托行业领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与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共同构成接递有序的创业孵化生态。重点支持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创梦空间、齐鲁高新区创乐堡众创空间等一批标志性、示范性、引领性载体平台建设。2017年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孵化器3家,市级孵化器6家;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4家;市级众创空间14家。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达到80家,总面积达到240万平方米。
三、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日益显现。
(一)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程序,简化前置审核环节和内容,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应报尽报、应升尽升”,积极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中坚力量。全年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0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0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350亿元,增长18.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0.8%,比年初增长1.36个百分点。截至目前,共推动454家企业加入山东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息库,享受省科技厅有关政策支持,入库数量居全省前列。鼓励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共享使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全市425家中小微企业在山东省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注册,其中启航企业61家,累计使用山东省小微企业创新券8次,创新券补贴金额1.3万元。力争2018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1.3个百分点。
(二)积极建设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重点支持国家体育用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大型精密管模制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省级品牌创新平台建设。2017年全市共成立各级科技创新平台170家。其中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8家。市级科技创新平台122家。
(三)推进重大科技项目申报。全年共推荐申报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专项25项。德州高新区获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四、强化科技服务,科技金融产业实现深度融合
实施“启航计划”。 德州市出台“启航”培植计划扶持政策,明确通过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设立银行信贷补偿资金等六大举措,助力100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破解融资瓶颈,以解决企业融资问题为核心,引导撬动银行资金、社会资金向实体企业倾斜,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储备新兴的产业群体。2017年,全市共为24家启航企业提供科技融资3.183亿元。其中:银行机构为17家启航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贷款1.512亿元。市融资担保为6家启航企业提供科技担保1.01亿元。3家启航企业获股权投资712万元。5家启航企业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购置设备,租赁设备总价值共5897万元。成立德州经开润启股权投资基金等6支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总规模8亿元,其中,政府出资1.3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6.65亿元。
一是抓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市县两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实现配套联动,重点实施跟投机制、投贷联动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
二是抓科技成果转化贷款。与省科技厅联合开展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实现省、市、县三级联动,切实扩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
三是抓科技担保。设立德州市科技担保公司,创新科技担保运行模式,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未来收益权质押等多种担保方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科技融资担保业务。
四是抓融资租赁。鼓励企业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购置研发、检验检测和基于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生产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