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山东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健全完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评选了5名专家并组建了首席专家团队,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的科研成果。从本期起,本刊将陆续刊登5位首席专家的科研故事。
孙树敏已经在实验室里泡了三天三夜。最近,为了项目,他“白+黑”“5+2”的连轴转却乐此不疲,在电科院干了22年科研工作,这位国网山东电力公司电科院首席专家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干自己喜欢的事就是一种幸福。”
1998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孙树敏便拿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发电机项目,至今,从事火电厂发电机、大型电动机研究的他,已获7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6岁的他,凭借科研硬实力,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此后跻身“国家电力公司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青年岗位能手标兵”。
“内反馈电机调速装置”是电机系统节能项目,孙树敏承担了这项科研难题,“过程却很难、很难”。
选择科研,就是选择了枯燥的生活方式。整日面对毫无生气的数据和仪器,时间长了,自己也几乎成了一个机器人。孙树敏常常在实验室里一呆就是一天,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几乎足不出户。课题到了攻关阶段,孙树敏就钻进实验室,一呆就是几天几夜。饿了,啃一包方便面;累了,靠在椅子上养养神;困了,就在折叠床上歪一歪。这在他眼里都不算苦,最苦的就是要面临一次次的失败与打击,这是别人无法体会的。“搞科研就像挖井,你刨了99锨还挖不到水,也许水就在你第100锨时喷涌而出,你必须坚持。”孙树敏常常这样鼓励自己。
似乎熬了无数的夜经历了几百次的“错—改—错”的循环,2004年,具有研究院自主知识产权的内反馈电机调速装置终于在黄台电厂运行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
但他并不能松一口气。一方面,他要跑市场,了解客户需求,做市场推介;另一方面要研究解决装置的生产成本、运行可靠性问题。第一次,他切身感受到了科研成果转化的艰难。
科研并不止步于论文,“搞课题就要解决现场的具体问题,决不能出个报告,开个鉴定会就完事,还要把它做成一个产品, 方便现场应用。”这些年,他参加了无数次机组调试、发电机重大事故的分析和抢修,几乎走遍了山东所有的大中型电厂。
2009年,孙树敏带头组建了新能源发电并网及电力电子技术科技创新团队,带领平均年龄26岁的青年团队,承担了新能源相关科研项目12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发改委物联网项目1项,国网科技项目9项,省网科技项目1项。截至目前,已完成25座风电场31台风电机组的低穿测试;发表学术论文20篇,申请专利30项。
企业界流传着一句话“三流的企业卖力气,二流的企业卖产品,一流的企业卖技术,超一流的企业卖标准”。电力研究院要做行业的领军者,就要主导市场的竞争规则,这是孙树敏近年来思考最多的问题。
做为“电力行业电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这几年,在完成发电机技术监督服务工作的同时,完成制定了《DL/T1111-2009火力发电厂厂用高压电动机调速节能导则》电力行业标准并报批;完成了《内反馈电动机技术要求》电力行业标准并通过了电力行业电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审查;完成了“锅炉炉水循环泵电机检修导则”电力行业标准编写,通过中电联评审并报批……
有人说孙树敏像一头不知疲倦的牛。但他说:“做牛不能只埋头耕地,还要抬头看路。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要一只眼睛盯着生产实际,另一只眼睛盯着国际前沿。作为技术人员,科研方向要明确,那就是与现场结合,与市场结合。”与之对应的是,他的每一个项目都是现场“找到的”。
同事们都说,“孙‘首席’做官也能做成,即使下海也会成功”,但孙树敏独爱在科研路上一路疾驰。坚守科研,成就了今天的孙树敏。
(科技日报通讯员 张劲,科技日报记者 魏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