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研究院是淄博市立足当地产业优势,依托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联合高校优势学科资源打造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服务和创新平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承担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技术服务、实用型技术人才培育、科技交流与合作等多方面职能,同时也具有科技创业“苗圃”的功能,是产业创新园技术和服务的主要载体,是实现技术链和产业链紧密结合的纽带,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目前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的研究院主要有:山东大学淄博生物医药研究院、天津大学山东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淄博先进陶瓷研究院、清华大学MEMS研究院;正在建设的有北京科技大学山东金属材料研究院、武汉科技大学淄博高端耐火材料研究院等。
2013年是各研究院实质性建设的第一年。这一年,各研究院按照“边建设、边完善、边运行”的原则,一方面加强研究院框架和团队建设,搭建起研究院运行的基本架构;另一方面围绕研究院职能的发挥,以公共技术服务和平台运行为重点投入试运行,为未来的运行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由于与各合作高校签署共建研究院协议的时间不同,所以各研究院建设进程不一,但通过各研究院的努力,基本都在2013年进入试运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益,其中山东大学淄博生物医药研究院于2013年3月搭建起组织框架启动运行,天津大学山东研究院和武汉理工大学淄博先进陶瓷研究院分别于4月和6月正式启动试运行;清华大学MEMS研究院也于2013年上半年进入实质性建设期。在建设和试运行中,各研究院首先明确了研究院的职能定位和工作重点,设计了各自的运行机制;二是组建了运行团队,确立了研究院的组织架构;三是以平台建设和运营为重点,启动研究院试运行;四是推动出台《关于共建研究院的若干意见》,奠定未来运行基础。
各研究院试运行以来,在平台建设与管理、技术服务、项目申报、成果产业化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一是协调完善平台建设,启动平台运行。在平台建设中积极协调高校与企业需求,对仪器设施种类、品牌、参数等进行明确细化,确保了平台建设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先进性。同时采取灵活模式,依托或委托合作企业组建运行团队,对平台实行有效管理和运行。
二是为企业提供广泛的公共技术服务。在技术服务领域,各研究院试运行以来累计为130余家企业提供各类专业技术服务3000余次,为企业节约资金近100万元,大大降低了企业创业和研发成本,提升了创业创新效率。
三是积极遴选、推动高校项目转化。研究院充分发挥紧密连接高校和产业的优势,通过对高校成果和技术的遴选和转化,推动高校项目的产业化。目前由山东大学淄博生物医药研究院研究院遴选并开发项目2个,分别为植物果油多糖多肽组合物应用技术开发、抗肿瘤新药“海鞘多肽”的研制与开发;天津大学山东研究院确定开发项目5个,为别为5吨硼同位素、智能化高效SMB装备、5万吨萃取法高纯钛、中试服务及精细化工定制产品、网络化工设计计算服务;武汉理工大学淄博先进陶瓷研究院启动高校转化项目3个,分别为MBR水处理用平板陶瓷膜复合光触媒、低密度石油陶粒支撑剂、红外微波节能涂料;清华大学MEMS研究院陀螺仪、继电器等MEMS项目达产后可形成年加工3000万个MEMS器件的能力,年产值可达145亿元,将有力带动区域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等产业的技术提升。
四是整合资源积极申报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试运行以来,研究院积极整合高校、产业和管委会优势申报国家和省部级建设项目,初步获得成功。山东大学淄博生物医药研究院成立以来先后组织淄博医药企业8家申报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2014年新增课题;2013年5月联合山东大学成功申报山东省新药创制协同中心;9月成功申报2014年度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11月成功申报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项。天津大学山东研究院以平台为依托组织申报的材料产业工业转型升级国家试点建设项目,获得工信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的中央财政工业转型升级1000万专项资金支持,并成功申报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项。武汉理工大学陶瓷研究院以平台为依托申报的山东省先进陶瓷产业集群也已通过评审答辩,成功申报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项。
五是初步开展联合人才培养。2013年7月山东大学淄博生物医药研究院接待山东大学90名药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前来见习,常驻研究院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2名。天津大学山东研究院常驻硕士、博士研究生10余名;武汉理工大学陶瓷研究院先后安排本科生、硕士生80名前来实训。
六是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2013年各研究院共接待来访高校、海外研究机构、知名企业等110余家。
共建研究院作为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汇聚了人才、科技和企业的优势,在区域产业创新发展、结构调整和集群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导、辐射和带动作用。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研究院的全面深入运行,其功能也必将随之不断地拓展与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