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起步创业的人而言,前方就好似茫茫夜路,抱着一个金点子,却不知道往哪走。科技孵化器对于他们而言,正如同照亮夜路的手电筒。
近年来,微山将创建科技孵化器与发展壮大“一二三”产业相结合,在微山经济开发区创达高科园建立了面积10800平方米的“科技孵化器”,集创业孵化、创业培训、融资服务、创业指导等为一体,通过政策扶持、小额担保贷款、科技培训等五项服务,扶持山东盛世光明物联网、拓新科技等企业和入驻的23户创业者发展壮大。并设立了创业指导中心办公室、法律援助中心、心理咨询室、训练营等服务机构,并融资1000多万元对物联网、文化创意、网络科技等创业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和孵化,提升了支持“三产”的社会创业效应。
在微山,孵化器不仅仅是一个壳,更是一个生命体。经过几年的成长,孵化器内的企业,正形成一股合力,在1万平方米的孵化土地上,照亮着60多家企业的创业起跑线。
突破体制,搅活孵化的“一池春水”
作为政府职能延伸的公共事业机构,孵化器曾一度显得死气沉沉,偌大的孵化器只有寥寥几家靠政府扶持的企业。要让孵化器更具活力、更有魅力,就一定要突破原有体制,以市场化模式运作。
机制改革创新才是科技孵化器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在微山,多种社会资本的组合投资正在孵化器中逐渐地显示自己的“肌肉”。
通过市场化运作,科技孵化器成为为自主创业者和大学生打造产、学、研相结合的创业平台。一年来,为孵化园区内30户企业建立科技信息网络平台,提供用工信息600多条。为大学生提供的小额担保贷款额度由5万元提高到了15万元,合伙经营或创办小微企业能够获得最高100万元的担保贷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将获得最高400万元的担保贷款,同时贷款期限由2年放宽到了3年。
创新服务,“幕后诸葛”亮剑为企业保驾护航
不少孵化中的企业走入了产业才发现创业的问题不少,如何利用资本?什么样的资本适合企业? “创业导师”的出现,让有着丰富产业经验的行内专家做“幕后诸葛”,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张建清是寰能风电有限公司的开拓者,自企业市场化运作以来,越来越多的问题纠缠着他。直到导师朱长忠的出现,才让张建清眉头舒展。资本运作、产品定位、公司发展方向,“师傅”的提点让张建清对企业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如今,创业导师队伍已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120家,辅导企业近60家,系列讲座约30场。
几台电脑、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就是一家公司,科技孵化器内吸引了不少大学毕业生。为了使孵化器内企业得到良好成长,微山推出了“创业帮扶员”,分别对口联系,通过讲座、沙龙、实地参观等形式,为大学生创业者讲解创业相关的政策、流程,并分享成功经验。
截至目前,21名大学生实现成功创业,引领了20多名企业带头人实现二次创业,帮助29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实现再就业。
技术出身的企业家对“科技金融”一窍不通?微山推出了10名科技金融专员。一方面,为企业寻找合适的科技金融产品,提供量身定制的科技金融服务;另一方面,推动适用于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落地。
多层次政策培训体系、“一门式”科技政策咨询“直通车”、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各路导师服务为代表的一张创新创业服务网逐渐在全县铺开。
纵横延伸,织就创新吸纳网育“好苗”
没有资金,缺少经验,只需一个好点子和一份令人信服的商业计划书也能“培育”?在微山,这样的梦想正加速度成为现实。
服务链往前延伸,今后,微山将开辟一块科技创业苗圃,让创业者毫无负担地尝试做老板。“只要脑袋里有点子,拎包走进‘苗圃’就行。”
微山县政府出台的《关于鼓励支持引导全民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中提到,到2016年,将在全县培养一批创业骨干、建设一批创业项目、发展一批创业基地、推广一批创业成果,激活民间资本200亿元,新增各类创业主体1万个,县级以上创业示范基地(园)达到15个(15万平方米),创业带动就业6万人,新增微型企业4000家。其中,到2013年,新增各类创业主体4000个,县级以上创业示范基地(园)达到6个(6万平方米),创业带动就业1.5万人,新增微型企业1000家。认定创业项目的一般标准为:独办或联办项目年纳税1万元以上或带动10户以上家庭就业。
有一个创业想法,就可以在创业苗圃里小试牛刀;有一家创业企业,就可以在孵化器里茁壮成长;有一个上市机会,就可以在科技小巨人里强身健体。从创业苗圃到孵化器正形成纵向孵化服务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