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槐荫区紧紧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以现代都市农业为主攻方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突出特色农业“产、加、销、娱”的融合发展,初步形成了“第六产业”雏形。
“第六产业”概念的由来:
20世纪90年代,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首先提出了“第六产业”的概念。“第六产业”是指通过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即: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销售及其加工产品(第三产业),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光明前景。按照行业分类,农林水产业属于第一产业,加工制造业是第二产业,销售、服务则属于第三产业,1、2、3相加相乘都等于6,所以叫“第六产业”。发展“第六产业”主要是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进而提高农民收入。其基本趋势是让第二、第三产业附着其上,逐步使原本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变身为综合产业。
城市与农业发展相得益彰
槐荫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做法是:以品牌化、基地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为基础,通过企业包装打造开拓市场,形成产业规模,带动农民增收。同时,通过园区聚揽人气,丰富近郊休闲观光载体,承载服务城市的功能。尤其在全区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形势下,涌现出许多成功的范例。
“水稻品牌基地”带动大米产业提升。近年来,槐荫重点建设了5000亩水稻品牌基地,其核心示范区130亩水稻通过了有机认证,带动了周边地区近2万亩水稻种植产业。主导大米产业提升的绿之风公司是一家以大米深加工为主,集生产、销售、农业普及、服务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公司,率先推广了水稻生产机械化及稻鸭混养技术,基地生产的有机大米、无公害“荷香米”、“稻香米”、“富硒大米”等系列产品已成为我市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产品销往深圳、上海、北京、西安等地。在基地的辐射带动下,不仅出现了每斤三十多元的高端大米产品,而且吴家堡、美里湖区域大米价格比周边区县平均高出10%,两年时间价格翻了一番,并形成了一批具有加工、销售能力的合作社、加工厂,吴家堡大米从原来的普通食用农产品逐步向精品、礼品过渡,种植农户人均增收2000余元。
“黄河湾生态园”实现聚集效应。黄河湾生态园是新城区建设生态区的重要核心,该园区前身是美里湖公园,地处市区西北部,以历史上有名的“邱家老沟”、“黄河湾”为中心,总占地750亩,主水面480亩。园区建设初期,一度因人气不足,效益不佳陷入困境。自2008年以来,我区围绕都市农业园区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大了投资力度,开发了以水为基调,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增加了大米加工、白鹅养殖、鱼虾养殖等农业生产项目,集农产品加工包装销售、生态观光旅游、餐饮及养殖业于一体,年接待游客达6万人次,年收入1100余万元,成为以农业为基础、三次产业融合协调发展的典型。
“开心农场”让农业变时尚。槐荫通过农业招商引资,先期引进了开心农场项目。该园区位于段店镇大李村,规划占地300余亩,建设瓜菜租赁体验区、休闲采摘区、农耕文化展区、生活休闲观光区四个功能区,经营模式是模仿网络“开心农场”的形式,将土地分片租赁给城市居民开展种植或委托农场管护,满足城市居民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需求。“开心农场”利用高标准的生产、最优化的服务,紧紧依靠网络,通过视频等形式,借助时尚的游乐活动,创建了网络和现实有机结合的运行模式,打造了新型体验农业“开心”品牌,使土地收益增加近10倍,提升了全区休闲观光农业水平,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双龙湾生态园”深度开发莲藕产业。白莲藕是槐荫区“四宝”之一,前期也存在经营模式散、经济效益低的问题。槐荫区农业经济发展局本着深度开发、协调发展的目标,从培植企业开始,引进了“润泽食品加工厂”,组织100余户农户成立合作社,认证了绿色A级品牌,打造了300亩示范园区,即“双龙湾莲藕生态园”,带动周边3000亩莲藕实施标准化生产,并统一加工、销售,完善了产业链条。
润泽公司开发了“真空保鲜加工包装”技术知识产权专利,并拓展了即食藕片、保鲜藕片藕段、藕脯等十几个品种,注册了“齐鲁吴家堡”牌商标,产品除了占有当地各大蔬菜批发市场以外,通过185邮政快递向周边市县辐射,销往全国各地。莲藕单价达到5元/斤,比市场售价高出一倍,有力推进了区域产业提升。“润晟农业生态园”催生农业公园新模式。“润晟现代农业生态园”是2012年新建园区之一,园区位于济西湿地片区范围内,三面环水,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园区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规划面积955亩,总投资3500万元,建有五个功能区,分别为农业中心管理区、设施农业蔬菜观光区、自然农业生产示范区、休憩采摘体验区,入口农业观赏区。目标是打造集休闲观光、休憩采摘、生态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农业公园”。目前,园区正在建设过程中。前期,在完成蔬菜大棚、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重点完善休闲景观的设计打造,建设了景观湖、观光假山、游览步道、跨河拱桥等园林景观设施,种植熏衣草300余亩,力争形成济南近郊的一座新型农业主题公园。
槐荫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扎实
近年来,槐荫区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标准化、科技化、生态化、机械化、品牌化为发展方向,努力拓展其休闲观光功能,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农业产业得到了较好发展。截至目前,全区现有国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6家;市级优质水稻特色品牌基地1个;建成和在建都市农业园区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1家(其中示范社6家);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达到了21个;打造了绿之风大米、西部盖韭、润泽莲藕和出口圆葱“槐荫四宝”,围绕优质品牌、休闲观光、生态循环三大特色产业为支撑的农业格局,逐步形成了“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总体来看,全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产、加、销及休闲服务一体化,实现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协调发展。可以说,“第六产业”是与槐荫区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目标相吻合的,也是实现全区农业增值、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槐荫多措并举试水“第六产业”
近年来,槐荫区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农业为重点,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注重农产品生产、深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努力促进农业保根本、加工增效益、服务促延伸的三次产业协同并进,“第六产业”发展探索初见成效。
注重品牌的打造与创立。我们借助地产优质农产品品牌,实现“一品一企、一品一社、一品一认证、一品一基地(园区)”,先后打造了水稻品牌基地、润泽莲藕合作社、丰农和盛农两个圆葱合作社。同时,坚持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强特色品牌宣传,强化农业品牌营销,着力提高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每年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参加全市现代农业成果展示交易会和绿色农产品嘉年华年会,加大农(水)产品的宣传力度。吴家堡大米被评为全市“地产经典好米金奖”,韭菜和大米双双入围“泉城市民最喜爱的十佳特色农产品”品牌。现有的大米、莲藕、韭菜、圆葱和黄河渔业五大特色品牌,全部通过了“三品”认证,我们打造的“槐荫四宝”,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近年来,槐荫突出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进一步规范生产经营模式,提升产品质量,培育出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一是广泛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整合、龙头企业带动和特色品牌打造等方面的优势特点,对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特色养殖等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推进做好调研和论证,为农业招商引资提供全面支持。二是大力扶持帮助。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扶持力度,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给予扶持,创造了优美舒适的环境。三是提升服务水平。完善各项政策,发展有实力、上规模、上档次的产业龙头,增加园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真正形成了农业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化龙头逐步做大做强。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条件,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在全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区把这一理念贯穿其中。一是巩固了新农村建设成果。在全市率先把硬化道路、安装路灯、美化环境、“三沼”利用、太阳能推广等“十件实事”惠民工程作为工作的重点抓紧抓好,改变了近郊农村整体环境面貌,为农业产业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是强化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着力加强以水利为基础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水资源保障、防洪安全保障和水环境治理“三大体系”,通过推进河道标准化建设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和引黄灌区配套工程建设,努力做活“水”的文章。三是实现了全区环卫一体化。槐荫创新工作模式、理顺管理体制,积极实施村居道路保洁和垃圾收运全委托模式,建立了三级统筹、城乡一体的“大环卫”管理体系,初步实现了环境卫生管理的全时段、全覆盖、专业化、网格化、数字化、袋装化,进一步提升了农村整体环境面貌。
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近郊农业用地集约、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只有土地流转使用,才能使产品提升、产业扩展成为现实。围绕“第六产业”的发展思路,槐荫建立了“土地流转信息发布平台”,整合建设了镇(办)土地流转中心,全区有流转意向的土地都通过网络平台对外发布。通过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有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农民收入。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流转土地5000余亩,土地流转后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800余人,为农业发展调结构、转方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地理位置较偏远的村,企业、合作社通过与农民签订流转协议,每亩土地每年基本收益在1000元以上。除此之外,小麦补贴、良种补贴、农资补贴等每亩近200元收益也归农户所有,在解放劳动力的同时,每亩土地净收益大幅提高。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近年来,槐荫积极落实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秸秆综合利用补贴等惠农政策。近年来,各级财政投入达到3000余万元,全部用于新农村建设、产业化发展、园区和基地建设以及相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上,为现代农业产业提升提供了必要保障。
当前,槐荫“第六产业”发展正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下一步,将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改变传统农业的操作模式,变农业初加工为产加销一体化服务,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槐荫实体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增添活力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