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围绕经济战略转型,以政策创新、制度创新为突破,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近两年,全市完成各级各类科技计划900余项,其中国家、省重点计划126项;取得重要科技成果46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得省科学技术奖58项;今年上半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3250件,同比增长51.59%,专利授权量达到1711件,同比均增长46.74%以上。
2010年,济宁市政府科技人才经费突破1亿元;2011年,科技人才经费实现1.2亿元。出台《济宁市创新型企业创建工作实施方案》,选择100家经济效益显著、综合创新能力强,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领先地位的创新型企业,实行动态管理、滚动发展,提出经过3到5年的努力,使企业创新精神、自主创新能力和吸纳国内外科技资源的水平明显提升,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目前,全市通过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7家,享受所得税减免1.3亿元,为提高企业规模效益和自主创新能力奠定良好基础。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促进企业自主创新,2011年,出台的《关于加强科技金融工作的意见》提出:支持创新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初步建立,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到2015年,建成1至2家科技型企业信贷专营机构;新增10家以上在济宁注册的专业创业投资公司,创业投资规模达到30亿元以上,力争5至10家科技型企业成功上市。抓高新技术促进经济战略转型。
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节能环保等五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优势力量和优势资源,高速高效推进高新技术项目建设。济宁作为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城市,新能源产业正在异军突起,随着元鸿蓝宝石晶体问世、国家半导体及显示产品检验中心落户等,如今已形成了亚洲最大的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和国内目前最完整的LED产业链。201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31家,实现销售收入254亿元。近三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连续突破千亿元,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603.3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5.54%,比年初提高2.38个百分点,产值及占比均创历史新高,圆满完成全省“十一五”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5%的目标要求。进入2011年,全市连续召开全市科技推动经济转型暨高新技术产业工作会议和全市高新技术统计工作会议,提出“增总量、提占比、促平衡、抓重点”四项措施,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抓项目带动打造主导产业集群
自2007年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设立以来,全市共承担18项,通过项目实施取得新产品40个、新材料13种,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5项。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承担的“高效短流程"如意纺"新型纺纱技术产业化”项目,经过两年实施,推出“奢华极品”、“超高支超薄”、“经典”、“资源再利用”等4大系列产品,并成功推向市场,以如意集团为龙头,济宁成为国家火炬计划纺织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为实现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自2008年起,济宁实施引导转型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这是全市科技工作的一项创新之举。通过项目实施突破了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关键共性技术,打造了一批主导产业集群。辰欣药业成功研制出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固体分散及干法压片技术”,将抗乙型肝炎病毒国家一类新药推向市场,实现抗乙肝新药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的发展。同时,通过项目带动,辰欣药业已成为全国医药行业的新星和带动全市医药产业发展的“航空母舰”。抓要素聚集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科技平台、科技金融、科技人才已成为当今科技发展的三大要素,济宁市以抓好科技要素聚集,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一是加快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建设。目前,已引进以国家千名人才、院士、泰山学者和海归博士为代表的6大创新团队,开通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济宁服务站与科技企业、高校院所实现科技资源共用共享。二是推动科技金融在全省率先突破。把科技金融当作当前自主创新的突破口,引进以色列英飞尼迪股权基金投资集团,成立了济宁英飞尼迪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济宁建立了第一支政府支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三是优化人才环境。坚持“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原则,突出科技人才在科技计划实施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做到引进一个领军人才、组建一个创新团队、孵化一个科技项目、带动一个新兴产业。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科研资助力度,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2010年,济宁市政府科技人才经费突破1亿元;2011年,科技人才经费实现1.2亿元。出台《济宁市创新型企业创建工作实施方案》,选择100家经济效益显著、综合创新能力强,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领先地位的创新型企业,实行动态管理、滚动发展,提出经过3到5年的努力,使企业创新精神、自主创新能力和吸纳国内外科技资源的水平明显提升,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目前,全市通过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7家,享受所得税减免1.3亿元,为提高企业规模效益和自主创新能力奠定良好基础。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促进企业自主创新,2011年,出台的《关于加强科技金融工作的意见》提出:支持创新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初步建立,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到2015年,建成1至2家科技型企业信贷专营机构;新增10家以上在济宁注册的专业创业投资公司,创业投资规模达到30亿元以上,力争5至10家科技型企业成功上市。抓高新技术促进经济战略转型。
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节能环保等五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优势力量和优势资源,高速高效推进高新技术项目建设。济宁作为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城市,新能源产业正在异军突起,随着元鸿蓝宝石晶体问世、国家半导体及显示产品检验中心落户等,如今已形成了亚洲最大的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和国内目前最完整的LED产业链。201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31家,实现销售收入254亿元。近三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连续突破千亿元,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603.3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5.54%,比年初提高2.38个百分点,产值及占比均创历史新高,圆满完成全省“十一五”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5%的目标要求。进入2011年,全市连续召开全市科技推动经济转型暨高新技术产业工作会议和全市高新技术统计工作会议,提出“增总量、提占比、促平衡、抓重点”四项措施,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抓项目带动打造主导产业集群
自2007年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设立以来,全市共承担18项,通过项目实施取得新产品40个、新材料13种,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5项。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承担的“高效短流程"如意纺"新型纺纱技术产业化”项目,经过两年实施,推出“奢华极品”、“超高支超薄”、“经典”、“资源再利用”等4大系列产品,并成功推向市场,以如意集团为龙头,济宁成为国家火炬计划纺织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为实现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自2008年起,济宁实施引导转型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这是全市科技工作的一项创新之举。通过项目实施突破了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关键共性技术,打造了一批主导产业集群。辰欣药业成功研制出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固体分散及干法压片技术”,将抗乙型肝炎病毒国家一类新药推向市场,实现抗乙肝新药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的发展。同时,通过项目带动,辰欣药业已成为全国医药行业的新星和带动全市医药产业发展的“航空母舰”。抓要素聚集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科技平台、科技金融、科技人才已成为当今科技发展的三大要素,济宁市以抓好科技要素聚集,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一是加快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建设。目前,已引进以国家千名人才、院士、泰山学者和海归博士为代表的6大创新团队,开通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济宁服务站与科技企业、高校院所实现科技资源共用共享。二是推动科技金融在全省率先突破。把科技金融当作当前自主创新的突破口,引进以色列英飞尼迪股权基金投资集团,成立了济宁英飞尼迪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济宁建立了第一支政府支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三是优化人才环境。坚持“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原则,突出科技人才在科技计划实施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做到引进一个领军人才、组建一个创新团队、孵化一个科技项目、带动一个新兴产业。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科研资助力度,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