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科技局科技帮扶工作成效显著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济宁市科技局 发布时间: 2011-10-25 15:18 文字大小:

    济宁市科技局按照“立足两年,重在今年,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紧紧围绕新农村“六大重点工程”建设,举科技惠农之力,力促被帮扶的邹城市大束镇水河村实现跨越发展。
    ——领导班子是帮扶工作的坚强后盾。科技局班子成员高度重视帮扶工作,先后两次深入帮扶村调查研究,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局办公会专题研究帮扶工作。确定从科技项目立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农业研发平台建设等方面,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在第一时间协调资金10万元帮助启动项目建设。科技局局长贺永红对帮扶工作明确提出,新一轮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要牢牢把握推进新农村六大重点工程这个中心任务,围绕“科技怎样助力帮扶”来展开。要利用科技优势带动农民快速增收致富,突出项目建设,尽快显现帮扶成效,提升村自我发展能力。驻村帮扶干部进村入户,摸清村情民意,制定两年帮扶规划,确定了“科技进村、成果惠农、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主题。通过科技进村入户,科技知识普及,科技项目带动,为帮扶村办实事,为农民解难题,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全力帮扶有机蔬菜基地建设。立足帮扶村规划建设有机蔬菜基地的优势,积极给予科技扶持,聘请省市农业专家举办培训班2期、编发有机蔬菜种植技术书籍600册,重点开展有机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结对帮扶,培养10户科技致富典型和16个技术能手,进而带动提升村民有机蔬菜种植技能。持续放大帮扶村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的效应,通过制定优惠扶持政策、推广蔬菜无公害生产新技术、鼓励发展棚架式设施农业、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途径,年内实现200亩有机蔬菜的良种化和规模化发展,力争2012年达到300亩,做大做强有机蔬菜富民产业。
    ——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农村条件。充分发挥科技部门对上协调优势,积极牵线搭桥,协助帮扶村争取有关资金和项目。与有关部门联系,结合村村通工程,硬化水河村内街巷1200余米。张贴农民致富、科技知识、精神文明宣传展板14个,普及科技和精神文明知识。启动实施了贮水塘坝改造、洪山拦水坝的加固和洪山贮水池的修建,开通了1500米环洪山生产路建设等工程,破解了困扰帮扶村群众耕地浇水、林果供水、农产品生产运输等致富症结。推进了村庄科技文化大院建设、精神文明系列活动的开展。新安装路灯32盏,架设线路900余米。增建垃圾池,配备清洁员,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彻底根治村庄环境“脏乱差”顽疾,营造村庄精神文明新风尚。
    ——夯实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支部的凝聚力。坚持把“抓班子,强队伍,促发展”作为帮扶工作的重要目标,贯穿于帮扶工作始终,力争培养一支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村“两委”班子,给水河村留下一支永不撤离的“帮扶工作组”。针对换届后的村“两委”班子,从规范村级组织,健全规章制度,增强村“两委”班子凝聚力入手,激发党员干部创先争优意识,逐步提高村“两委”班子素质和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带领农村群众致富的能力。帮扶村党员干部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致富和带富能力明显增强,70%以上党员家庭有蔬菜种植或畜禽养殖项目。驻村干部融入“两委”班子,多做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受实惠的好事实事,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加深了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形成一个团结战斗的基层堡垒。
    ——扶强增亮,建设新农村先导示范村。科技局帮扶工作组以“帮扶第一村”为目标,努力把水河村建成邹城乃至全市的示范性样板村。一是利用有机蔬菜基地的优势,对村民进行有机蔬菜培育、种植等知识的培训,提升村民种植有机蔬菜的技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村民就近就业,提高工资性收入。二是对村民进行应用技术、务工经商技能、创业就业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全面提升村民技能水平。促进村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三是加强洪山的开发利用,引进特色养殖,种植干鲜水果、金银花等经济作物。四是加强法制、道德教育,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成村民富裕、生产发展、村容整洁、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