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支撑经济转型路径观察(上)
本报记者 孙明河 魏东 王延斌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研行
一台宝石蓝色的发动机,静卧在山东潍柴动力展览馆的中心位置。
这是我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高速发动机,被命名为“蓝擎”。
2006年3月,“蓝擎”投入生产。从那时迄今,潍柴的销售额从百亿级跃升到千亿级。12月2日,潍柴宣布,今年前11个月实现销售收入810亿元;前三季度潍柴动力以每股盈利5.76元高居沪深2000余家上市公司之首。
在此期间,潍柴被确定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潍柴商用汽车动力系统工程技术中心进入国家队行列,潍柴组建国家新能源动力技术创新联盟,潍柴重型商用车柴油机技术平台和低排放二甲醚发动机开发相继列入山东省自主创新重大专项。
科技铸造了“蓝擎”,而“蓝擎”带领潍柴步入世界先进发动机制造商的行列。潍柴依靠科技创新支撑,实现规模和效益的双跨越。
潍柴只是一个缩影。科技创新铸造的“蓝擎”,也同样引领着山东这艘黄海之滨的蓝色巨轮强力转向,驶向开阔的大洋。
涅槃重生:从“三低”走向“三高”
三面环海,风光迤逦;3万亿经济总量,近1亿人口。山东是名副其实的“蓝色巨轮”。
作为“十一五”发展规划收官之年,2010年虽未落幕,但山东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已成定局。今年上半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645亿元,与2005年全年数字相当,这意味着,今年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较2005年有望实现翻番增长。
山东经济总量在2006年、2008年分别跃上2万亿元、3万亿元两个大台阶后,2009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已达33805.3亿元,与广东、江苏并称为“3万亿元GDP俱乐部”成员,经济总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强。
事实上,作为全国第一能耗大省,近年来山东发展的压力倍增。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使得山东经济长期存在“三低”——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效益的现象。为此,山东的决策者提出高端、高质、高效的“三高”发展路径。“蓝色巨轮”的转向因此变得更加艰巨和决绝。
著名的陶瓷工业城市淄博,坚持不懈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近两年先后被认定为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国家生物医药基地、国家泵类产业基地、国家先进陶瓷产业基地、国家色织面料研发基地和国家功能玻璃产业基地。
在石油化工城市东营,石油化工、轮胎、造纸、纺织业占据绝对优势,现在却崛起了电子信息、微型车、石油装备制造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和以海藻养殖、风电等新能源产业、棉花造纸等为代表的生态产业体系。
在煤炭城市济宁,近两年也先后被认定为新能源、生物技术、纺织新材料、高端制造业等多个国家级产业基地。
岁末的一场小雪,给广袤的齐鲁大地带来无限生机。行走在山东各地,我们深感科技创新的引擎在“蓝色巨人”的体内迸
发的力量。
这5年,比经济总量增加更快的,是山东科学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和百姓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9年山东省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19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240美元,和2005年相比实现了翻番。
这5年,山东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0.4∶57.5∶32.1调整为2009年的9.6∶56.3∶34.1。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7811元和6119元,已经超过“十一五”规划中的15000元和5500元的预期目标。
2006—2009年,山东省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18.5%,完成进度的82.4%。截至今年9月,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累计
削减15.99%和20.6%,“十一五”减排任务提前完成。
战略转型: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
“去年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来山东视察时,强调一定要痛下决心,下大力气转方式、调结构。尽管目前全国都在向这个发展方向,但山东的针对性更强,任务更紧迫。”今年年初,金融危机寒意未消,在山东省“两会”上,省委书记姜异康强调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紧迫性。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总书记和总理的嘱托对山东具有特殊的意义。山东能源消耗大,排放总量大,环境压力大,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仅难以解决当时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还会为今后发展积累新的矛盾,也无法使山东在以后新的发展周期中谋取更加有利的地位。
温家宝总理在东岳研究院把科研人员召集到一起说,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最重要的还是要考虑长远,既要克服当前困难,又要着眼未来发展。他指出,结构调整当中最重要的还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没有科学技术,根本性的结构调整不能实现,产品不能上档次,关键技术不能突破,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那么企业、整个国家就缺乏竞争力。
山东的行动积极而迅速。2009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加快工业调整振兴的意见》,制定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40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和13个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2010年,又相继制定了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关于加快新信息新材料新医药等3个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从2008年开始,山东省委省政府谋划推进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在不到两年时间内,推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进入国家战略;将山东列入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区,为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成国家战略迈出关键步伐;加速推进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日照精品钢基地建设,为产业升级探求路径;借承办全运会之机,大手笔实施省会都市圈建设,带动济南城市圈整体提升,初步形成区域联动、多点支撑、科学开发的区域战略新格局。
今年10月8日至12日,姜异康、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和省政协主席刘伟分别带队,在全省3个片区同时召开全省转方式调结构现场观摩会。山东省几大班子、省直各部门、各市主要负责人,6天深入17个市的160多个现场观摩,姜大明称之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检阅、再动员”,姜异康则用“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来形容转方式、调结构的使命感和压力感。
科技支撑:“转方式、调结构”的中心环节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那些掌握关键知识产权、有核心技术储备、有自主创新能力、市场应对能力较强的企业,展现出超强的适应能力。”这是山东省副省长李兆前在金融危机袭来之际,对山东企业的基本判断。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企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在市场风浪里裸露无遗,也把科技推到了经济的最前沿。而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举措让科技部门的担子变得异常重要而艰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政策规划、考核检查,甚至汇报、对接等事务性工作,科技部门都离不开参与,有些则成为主角。
转方式、调结构首先要转观念调思路。2007年岁末,山东科技系统展开了一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省科技厅厅长翟鲁宁率领厅各业务处室到企业密集调研。“需求放缓,出口受挫,跨境资本的流动性增加”“融资困难,资金短缺,在研项目产业化进度推后”……类似的经济术语频频出现在山东科技系统。
到年底,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由省科技厅牵头、省直有关部门参与起草的《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首次在省级层面明确依靠自主创新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山东科技工作投入转方式调结构的布局由此全面展开。
——出台“山东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省政府3年筹集20亿元专项资金,拉动市、县各类金融和投资机构、企业配套投入600亿元以上。重点培植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半导体照明、新医药及生物、新型数字化装备、高速列车和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到2012年底实现产值10000亿元。
——确立15个高新技术产业群和62个产业链建设目标,突破制约产业链发展的瓶颈和断点,以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的发展,培植一批以核心技术和技术标准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品和知名品牌,支持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
——加快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步伐。目前,全省共建设20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比“十五”末增加10家。其中国家级高新区达到7家,比“十五”末增加2家,国家创新型园区达到4家。全省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达到30家,比“十五”末增加16家。
——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新建1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43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使得山东省的国家工程技术中心达到18家,居全国第二位。此外,还建立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家,省级示范联盟20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31家,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247家。
——纵深配置科技资源。在全省部署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山东省船舶设计研究院、山东省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山东省超级计算机中心等八大创新平台建设,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23家,比“十五”末增加87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10家,居全国首位,省企业重点实验室37家。